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崇明縣豎新鎮“禾偕水產生態園”的稻田里,正在試行一種叫做“稻蝦鱉蟹共生”的稻田立體混養生產模式,并且已經成功在1000多畝稻田中推廣使用。
稻田水溝養育多種生物
一走進豎新鎮仙橋村的“禾偕水產生態園”,就能發現這里的稻田與普通稻田有很大不同:每塊稻田四周都被挖出了一條3至5米寬、深度為60公分的水,使得稻田的面積比普通稻田減少了差不多30%。“這就是我們的獨創之處。”上海沐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沈竑指著水溝邊密密麻麻的幾排腳印說,這些腳印是甲魚的,除此之外,水溝里還“潛伏”著小龍蝦、牛蛙、黃鱔、大閘蟹等多種生物。
稻田養魚或稻田養蝦并不稀奇,但是在稻田里形成“稻蝦鱉蟹共生”模式卻是獨創。在看到不少水稻田半年內要使用10次農藥后,沈竑決心試驗一種不用農藥的種植方式。2006年,他們在崇明縣科委的支持下開始探索“稻蝦鱉蟹共生”共生模式,也就是在種植稻田的同時,將小龍蝦、甲魚等水產品按照一定比例投放,以原生態生物鏈的方式進行種養。
有無農藥小龍蝦“說了算”
甲魚、小龍蝦、大閘蟹在稻田里混養究竟有什么好處?沈竑介紹,小龍蝦、河蟹等甲殼類動物對農藥非常敏感,這迫使種植者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嚴禁使用農藥。另一方面,蝦、蟹能清除稻田中的雜草、害蟲,防治水稻疾病。
而對蝦、蟹來說,稻田能為它們提供適合棲息、蛻殼的“仿生態環境”,保證了其存活率和品質的提高。與此同時,無污染的小龍蝦可以成為牛蛙、甲魚的專用餌料,小小的水溝中形成了一種有序的生物鏈。
在這條生物鏈中,小龍蝦的角色至關重要。沈竑說,經過上海海洋大學的毒理試驗,小龍蝦對農藥極其敏感。如果在稻田中看到“老中青三代”小龍蝦,就說明稻田中沒有噴灑農藥;如果只發現了老龍蝦,則表明很可能使用了一定量的除草劑。“用沒用農藥,小龍蝦說了算。”
[養殖者說]
每畝收益1.5萬元稻田邊將開咖啡館
沈竑說,在混養時,每種生物的投放比例非常關鍵。比如,甲魚要長3年才能上市,第一年每畝可以投放200只2到3兩的小甲魚,經過自然淘汰,到第三年能收獲60只左右一斤半左右的大甲魚。小龍蝦每畝可以投放20到30公斤,以后每年有所補充。值得一提的是,水稻的密度不能太高,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通風和光照,除了能讓各種水生動物獲得良好的棲息地外,也能讓蜘蛛等有益昆蟲自然生長,形成平衡的昆蟲種群,減少蟲害的發生。
據悉,沐雨公司目前已經成功產出了獲得國家綠色認證的稻香鱉(甲魚)、蝦戀米(大米)和禾偕蝦(小龍蝦)。在崇明,已經有1000多畝水稻田實現了“稻蝦鱉蟹共生”。統計數據顯示,每畝稻田可產50公斤小龍蝦、50公斤牛蛙、50公斤甲魚以及250公斤水稻,每畝收益在1.5萬元左右。這些產品以會員制的形式銷售,目前會員有400多名。
去年10月,60多個老外來到“禾偕水產生態園”,他們用稻田里的農產品作為原材料,在稻田內的一片空地上辦起野餐會,那時正是水稻成熟的季節,看著金黃色稻浪的舞動,聽著稻葉的聲音,參與者們個個流連忘返。
這讓沈竑又有了新主意。今年,他打算在水稻田中修建木棧道、小亭子,讓市區居民能釣龍蝦、看甲魚“秀”,聽取蛙聲一片。水稻田邊上則規劃建設一個咖啡館,生活緊張的都市人可以在此放慢生活節奏,聽一聽這片水稻田的故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