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廣東鰻農近日通過在臺山市的正規考試,首批67位鰻農獲得了國家職業“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員(中級工程師)”職稱。換言之,中國的鰻農終于有了“名份”,再不是僅是蹲窩棚邊,靠天吃飯的傳統地道式農民了。
廣東是我國鰻魚生產大省之一。鰻業者經過20多年的經營和市場洗禮,大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和業務的水平,尤其是在推廣軟式土池(池塘)養鰻上,使我國鰻魚養殖產生了飛躍式發展,不管是在順德,還是在臺山等粵中地區,都有大批的鰻魚業者在養殖鰻魚,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對于當地調整種養布局,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增加收入,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但中國進入WTO后,國際鰻魚進口國不斷設立壁壘式的門檻,鰻產品不能出口,因出口退貨和銷毀而造成的損失每年逾千萬元,因較長時間停止出口所造成的損失達到億元以上。尤其是日本國2006年5月29日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后,對我國鰻魚出口影響極大,廣東鰻農承受了這個風險,又以優質的產品出口,獲得進口國市民的歡迎,破解了許多矛盾。
盡管鰻農在長期經營發展中有了應對國際市場技術與綠色壁壘的經驗,但農民還是農民。為此,廣東省鰻魚業協會在廣東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的支持下,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結合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計劃,經過幾個月對700多鰻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專題技能培訓,首批有67位鰻農通過考試,掌握了水生動物病害防治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以及系統的防治疾病診斷技術、水質分析和管理、投入品(苗種、飼料和獸藥)的殘留、分析和檢測藥物殘留能力,獲得了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員(相當于水產工程師)職稱。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