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根據海關統計,廣東2013年第一季度出口水產品9.1萬噸,價值5.6億元,出口平均價為6113美元/噸,分別比2013年同期增加5%、10.9%和5.6%,顯現量價值齊增的牛市行情局面。該情形較為罕見,因為近年國內外市場低迷狀態已是常態,激起了業內外人士的探究其中奧秘的興趣。筆者根據跟蹤觀察和思考,認為該現象是主要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一是世界經濟復蘇
這是大勢,決定了國內水產品出口整體態勢。按照世界經濟周期性運行規律,近年,國際經濟在經歷了一系列危機事件和較長時間蕭條之后,在市場經濟固有規律作用下,特別是在有關國家和地區政府以及經濟界共同努力下,國際商品市場供求關系趨于緩和,局部甚至供不應求。2013年初是拐點,國際市場尤其水產品市場需求逐漸復蘇高漲起來,這是造成廣東2013年第一季度水產品出口量價值齊漲的主要原因。
二是成本增長推動
在水產養殖成本構成中,飼料占60—80%以上,而飼料主要成分是魚粉。魚粉是國際性商品,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在世界經濟復蘇大背景下,魚粉市場價格一路飆升,已從2012年年初的7500元/噸上漲到年底的13500元/噸,到2013年第一季度更高達14000元,一年間上漲近1倍。水漲船高。飼料企業只能把進口原料成本轉嫁到飼料生產成本中,在成本剛性壓力下,養殖從業者或主動被動提高水產品出口價格。
三是政府政策扶持
近年,中央到地方為促進漁業發展都加大了漁業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建設人工魚礁區、實施資源增殖放流、執行休漁期禁漁區等,扭轉了漁業資源衰退和環境惡化趨勢;例如補助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建設菜籃子基地、鼓勵海洋捕撈漁船更新改造、發放漁用柴油補貼以及新增水產育種、資源保護、飼料和裝備科研推廣項目數十個,通過補助和鼓勵開展創新,促進了漁業生產的發展。
四是業界積極努力
諸多因素最終歸結到一點就是漁業生產從業者,包括龍頭企業和養殖戶以及配套服務體系。他們以國際市場供求為導向,立足自己,開展技術創新,化解成本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同時,爭取政府政策支持,推動行業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促進企業經營和生產發展,搶占市場競爭制高點,創造了2013年第一季度水產品出口小陽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