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廣東省沿海污染問題急速惡化,去年全省經排污口流向海洋的污水高達83億噸,排放量比5年前的50億噸左右,大幅增加近6成。有關部門認為政府忽視海洋污染的嚴重性,政策落后,令沿海生態受到破壞。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的《2006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目前廣東省海域整體污染情況嚴峻,沿岸海域影響較大,水質較差、污染較重,其中珠江口、汕頭近岸和湛江港近岸海域的海水水質被評為劣四類,即嚴重污染海域。
每年排放污水83億噸
報告指,陸上污染物大量排向海洋是造成廣東沿岸海域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的罪魁禍首。
去年,廣東沿海82個可測污水入海量的排污口共排放了約83億噸污水,估計當中所含有的污染物總量達到126萬噸左右。
根據廣東省去年在13個沿海城市近岸海域75個水質監測站監測結果顯示,全省海域的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此外,廣東省多處海域亦受到不同程度的鉛、銅、鎘、汞等重金屬污染。
排污評級停留10年前
檢測發現,粵東近岸海域沉積物受鎘、砷和石油類污染,深圳近岸海域沉積物受殺蟲藥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又稱DDT)污染,珠江口海域沉積物受砷、鎘、鉛和汞污染,粵西近岸海域沉積物則受砷污染。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李珠江表示,省內各級政府重視江河水源的保護,卻忽視了海洋污染的嚴重性。
他指出,相比于江河的環境治理,政府對海洋環境保護的投入「(少得)非常可憐,甚至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而且,目前內地的污水排放標準落后,廣東的排污口評級仍然沿用10年前的標準,已經反映不到現在的海洋污染問題。
廣東沿海持續遭受污染,令海洋生態受影響,有關部門連續三年在雷州半島西南沿岸、大亞灣和珠江口三個生態監控區進行監控,發現三處海洋生態狀況都出現程度不一的破壞,短期內無法恢復舊觀。
貝類難生存助長紅潮
而生態破壞最嚴重的是排污口鄰近海域,大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的貝殼類海產難以生存,就算有貝類生物也因為吸收過量重金屬而不宜食用,而無機氮及活性磷酸鹽等污染物助長紅潮。
這些污染不僅直接影響廣東省海洋漁業生產和水產養殖,同時也威脅到中華白海豚等瀕危海洋生物的生存。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