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香港、澳門兩地日前在對市面上的多款魷魚絲抽檢時,發現樣本致癌重金屬砷和苯甲酸超標,長期攝入會導致皮膚角化過度、慢性肝臟病變甚至致癌。
每周三包將引發肝臟病變
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消委會日前測試市面23款魷魚絲和魚干后發現,發現當中9款魷魚絲及魚干的重金屬砷(砒霜)含量超出法例規定,最嚴重一款越南魷魚片更超標兩倍,市民每周吃三包已有中毒危險,長期攝入更會導致皮膚角化過度、慢性肝臟病變甚至致癌。
根據《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魷魚和魚類產品的砷含量上限分別是每公斤10和6毫克。消委會測試發現8款魷魚絲,包括“名牌”時興隆、優之良品、林真香及吉之島自家品牌“Topvalu”等,砷含量高達每公斤12.7至35.3毫克,林真香朱仔魚柳含砷亦超出法定標準。
消委會亦發現,在九龍城同心泰國雜貨出售的泰國入口散裝魷魚片,除含砷量超標外,亦驗出每公斤含2760毫克苯甲酸,超標1.7倍。百佳牌魷魚絲驗出山梨酸輕微超標。根據法例,魷魚絲的苯甲酸及山梨酸防腐劑含量不可超過每公斤1000毫克。長期過量攝取苯甲酸可致腸胃失調,亦可令哮喘、鼻炎和蕁麻疹病者病發。
產地為泰國、越南和我國臺灣地區
香港食品被驗出含過量致癌物或其他毒素并非首次,這次魷魚絲特別引人關注,原因是所含毒物砷俗稱砒霜,令人特別敏感,民間故事不少有以砒霜下毒殺人的情節。砒霜劑量重,可即時奪命,人體長期攝入微量砒霜,也可導致皮膚癌和肺癌。
17日有輿論指出,過去問題食品多數來自內地,但近期來源地卻多元化,油魚充鱈魚事件的油魚來自印尼,這次驗出含砷超標的幾個魷魚絲樣本,分別來自泰國、越南和我國臺灣地區。據業內人士解釋,砷并非來自加工過程,而是原材料魷魚本身,因為水質污染而攝取了砷,而部分污染源頭可能是江河邊的農田施用的農藥,人類施放農藥透過食物鏈兜了個圈又來威脅人類。
如何挑選魷魚絲?
●顏色太白不要買;●要挑顏色偏暗、紅白色澤的干魷魚;
●厚度在2毫米左右的干魷魚口感最好;
●頭尾尺寸不超過50厘米,每公斤售價在56~70元之間的國產魷魚最美味;
●頭尾長度超過50厘米的冰凍進口魷魚鮮味欠缺;●最好購買整片的純天然魷魚干。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