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5日清晨,5輛滿載活魚的汽車,次第駛出枝江市城區,向著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幾個省、市的水產品市場進發。
眼下,由枝江農民水產品協會經手,占全市水產品產量70%的3.5萬多噸活魚,銷往遼寧、云南、廣東等15個省市,比當地價格每公斤高出0.4元以上,漁民年增收1400多萬元。
2004年9月,經民政部門批準,枝江市農民水產品協會成立。全市286名水產養殖生產者、水產品流通經紀人和水產品加工企業主,自愿走到一起。兩年多來,協會出資培訓漁民6000多人次,組織外出調研、考察16次,推廣養魚新技術、新模式6項,引進新品種3個,每年為漁民墊付生產資金3000多萬元,提供無公害飼料2.5萬多噸,服務履蓋全市11萬多畝養殖水面,服務養魚農民8000余戶3萬多人。
6月下旬,省水產辦公室負責人實地考察后認為,無論是活魚銷售量之多、銷售區域之廣,還是農民增收之明顯,枝江都居于全省水產大縣(市)前列,該市農民水產品協會功不可沒。
一個農民組織的協會,何以創出如此奇跡?湖北日報記者曾祥惠、賈忠賢、小明、通訊員王道榮、劉衛東作了調查。
解開一個又一個謎——在枝江采訪農民水產品協會
286名會員,全是農民。農民為何組織了一個協會,農民如何服務同為農民的漁民,農民協會向何處去?讓一個水產大市活魚“暢游”大江南北的枝江市農民水產品協會,有著人們亟待解開的一個又一個謎。
5日,一個晴朗的夏日,我們到現場去找答案。
會長們分擔著責任
出枝江城區,沿著318國道東行五六公里,枝江農民養魚協會幾位會長合股興辦的“華山液業”,緊傍在路邊。“你們要到哪里去?”屋內,一輛汽車正在裝載氧氣罐,我們與站在一旁的司機聊起來。“目的地是重慶,有大幾百公里。”從事鮮魚運銷的司機興奮地說,“多虧了農民水產品協會,他們購置了國內最先進的液態氧氣罐,供我們隨時選用,一罐氣抵原來我們運魚使用的35個小鋼瓶,一兩千公里能滿足一車一兩萬公斤魚的供氧。”
正說著,農民水產品協會秘書長賀華山,帶著幾位外地客人進來。司機高興地說:“就是他,跑全國各地,優中選優,購置了這么好的氧氣罐。”“這是從廣州來聯系購魚的朋友。”賀華山揮手制止了司機的贊語,告訴我們,“廣州市場喜歡枝江的活魚。朋友們這次來,要下大訂單。”
在農民水產品協會里,賀華山分工負責枝江魚的銷售。通過他的努力,重慶的花白鰱、安徽的鯽魚、河南的鯉魚等專供市場,被枝江包攬。就是在全國范圍的運營中,賀華山靠自己的本事,打開了幾十個市場,讓枝江農民養的魚不愁銷,自己也賺取了合理利潤。
農民水產品協會會長陳建華家,坐落在一片一片魚塘中間。門前一條水泥鋪就的平坦路,駛來兩臺大載重量汽車。
“飼料運來了!”從掛著“鄂D15119”車牌的貨車駕駛室出來,司機瀟灑地一揚手,院子里幾位壯年農民迎上來,開始卸貨。
陳建華快人快語:“我是養魚出身,現在還是農民。按協會分工,我們幾個會長,分別承擔了國內主要魚飼料供應廠家的代銷任務。”
從陳建華的介紹中,我們得知,現在枝江農民養魚,飼料由農民水產品協會直供,有三個好處:一是廠家產品坐“直通車”,質量有保障;二是大批量供貨,價格比隨行就市便宜兩成;三是養魚戶隨要隨供,方便容易。“當然啦,我們代理飼料,環節少、數量大、市場穩定、廠家樂意,也就有了一定的收益。”陳建華實話實說。
農民養魚輕松起來
“剛才我打了一個電話,要20噸飼料,協會銷售點答應20分鐘內運到。”馬店江口養殖場養魚戶陳中華,在自家門口悠閑地坐著吸煙。“那需要多少錢?飼料到了付款嗎?”我們問。“需要7850元。先由協會銷售點記賬,年底我池子里的魚銷售后,再還清。”陳中華顯得很輕松。“都是這樣么?”“是的,協會成立兩年多來,一直代我們墊付飼料款,我們養殖場幾十個養魚戶,因此省了不少心。”
從江口養殖場出來,乘車南行七八公里,我們來到馬店趙家河村4組養魚戶譚志勇家。一棟別墅式的兩層小樓,里外收拾得不見一根雜草。環繞小樓的,是分成10多塊的一口口魚池。
正在魚池邊整理道路的譚志勇,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談起今年的養殖,他手舞足蹈,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10畝魚池,全喂上了魚,20萬尾魚苗,前天投放的,還不知道價錢。”
我們一臉驚訝。譚志勇趕忙解釋:“協會統一從嘉魚調運回來的,價錢不價錢我不管,由協會先記賬,秋后魚賣了,再還錢。”“你們養魚不操心了?”我們問。“操心只在養魚上,夠輕松了。養什么魚、怎么賣魚,這些最難的事,有協會幫忙。”譚志勇臉上,有掩飾不住的滿意。“魚怎么賣?”“打個電話,協會收魚的車,馬上就開到門前。池里的魚捕上來,放進車子里,我們不管有多少斤,能賣多少錢,反正協會負責過秤、銷售,過后一分也不會少我們的。”
譚志勇介紹,去年他家一兩萬公斤魚,純收入3萬多元,有七八千元是靠協會統一銷售得以增收的。
作為有近十年養魚經歷的專業戶,譚志勇和鄉親們過去吃夠賣魚難的苦頭:魚上市時節,好不容易聯系上一個魚販子,人家不是在斤兩上玩板眼,就是在價錢上下狠手。有的年份,風里雨里養魚勞累花的工不算,養魚收入和開支只能打平手。“這兩年,協會幫了我們大忙。”譚志勇真誠地說。
昨天、今天和明天
訪接受農民水產品協會服務的農家,到農民水產品協會成員們的活動現場,不知不覺間,一天過去。我們提議到農民水產品協會辦公室看看,陳建華攤開雙手,抱歉地說:“現在還沒有辦公室。協會開會,都在會長們家里,或是租借場地。”
夜里,在記者住宿的旅館,協會幾位成員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你們當初怎么想到要成立協會?”“有幾個很大的觸動。一是看到農民買的飼料五花八門,價高,質次,魚出了問題求告無門;二是看到農民一年辛苦上頭,喂的魚多了賣不出去,也賣不出好價錢,弄個錢真難;三是看到從事魚飼料、魚藥供應的個體戶,各自為政,市場混亂,缺少秩序,要么賺的昧心錢,要么賺不到錢。于是,我們10多個長期從事養殖、飼料代理、鮮魚運銷的農民兄弟一商量,便有了成立協會的動議。”“協會運轉幾年,有什么體會?”“揀最重要的說,就是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枝江是全省水產大市,怎樣讓養魚農民增產增收,一直是各級政府的大事。我們的協會在民政部門登記成立,市政府幾位領導十分重視,與我們多次研究協會如何運轉,解決了協會面臨的許多實際困難。可以說,協會的后面,站著的是引導農民養魚致富的各級政府。”“協會內部如何管理?”“過去兩年多,我們摸索了一個‘寶塔式’管理模式,就是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分工,在生產、服務、銷售三個方面,形成方面軍首領,各自下轄幾十個辦事網點,直接面對養魚農民,把他們產、供、銷方面的需求全部包攬起來。協會不作統一財務管理,只有一個剛性約束:盡量讓利給農民,服務于農民,農民增收,自己才能增收。”“協會下一步發展,怎樣打算?”“從7月1日起,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實施。我們協會有了活動的大綱。前幾天,市里幾位領導到協會調研,建議協會研究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解決資金籌集、服務領域拓展等方面的新問題,讓協會更加穩定、協調、健康發展。”
坦誠、實在的話語,讓我們看到了協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