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987年,大連水產學院畢業后,張貴臻分到了黃島水產總公司工作。2001年,想多學點海洋養殖技術的她,辭去穩定的工作,來到青島海洋所學習深造;2005年,她只身來到膠南度假區海濱,做起了一個小育苗廠的負責人。
機會垂青有準備者。2005年初,青島市科技局立項、漁業技術推廣站承擔的“日本紅參的引進及養殖技術研究”項目找到了張貴臻,這在青島市是首次引進,難度高、風險大。但憑著多年來積累的海洋養殖技術以及對本地海參養殖前景的擔憂,她毫不猶豫地接了下來。
本地刺參苗大都是經過人工繁殖的,不受自然界里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制約,養殖時間一過長,種質就會退化,容易誘發各種疾病。而日本紅參抗病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市場上4000多元一斤,高出本地刺參1000多元。作為高檔滋補海產品,因其天然產量不多,供應也十分緊張。
2005年4月,從日本空運過來的45尾紅海參親參成了張貴臻的寶貝疙瘩,她沒日沒夜地蹲在培育點上守候觀察,常常熬得雙眼通紅。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對親參的生殖調控、促熟培育,成熟受精卵的孵化、苗種培育等主要技術難題的突破,這年的12月份,張貴臻成功繁育出平均體長1.2厘米的稚參30多萬頭。
但張貴臻并沒急著將紅參幼苗給漁民養殖,她說,海參的生長期一般是4年,紅參苗培育成功后,一是當時沒幾個人敢養,另一方面,技術還不成熟,萬一漁民管理跟不上,養砸了,這個品種就再也不好對外推了。現在,看著張貴臻養的紅參漸漸長成了個,漁民們也陸陸續續來基地打聽了。
張貴臻的紅參養殖引起了青島市相關海洋專家的重視,“青島市海參良種繁育專家工作站”即將在這里落戶,她的底氣更足了。“時機成熟后,我準備總結紅參養殖技術規范,免費給養殖戶提供技術,在我市水產養殖戶中進行大規模的推廣。”發展高效漁業,實現海參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張貴臻信心百倍。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