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赤潮增多,日前科學家指出,全球變暖后雪卡毒素中毒事件有逐漸蔓延趨勢,而這種毒素隱藏在深海魚內臟以及貝類中。記者昨天了解到,本市曾在貝殼類中發現雪卡毒素,不過并未出現中毒事件。對此,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透露,隨著赤潮期的到來,下月起,本市將提前對雪卡毒素等進行重點監測。
雪卡毒素毒性之兇猛更勝河豚毒素,要強出20倍。據介紹,雪卡毒素屬于神經毒素,無色無味,脂溶性,不溶于水,耐熱,不易被胃酸破壞,主要存在于部分魚類和貝殼類等水產品中,特別是在熱帶珊瑚魚的內臟中,雪卡毒素的含量最高。
專家介紹,雪卡毒素主要影響人類的胃腸道和神經系統,雪卡毒素中毒后,一些受害者開始感到唇、舌和喉的刺痛;另一些病例首先是惡心和嘔吐,接著是口干、腸痙攣、腹瀉、發熱和肌肉痛等癥狀,接觸冷水猶如觸電般刺痛,中毒持續惡化直到患者不能行走。中毒癥狀可持續幾小時到幾周,甚至數月,最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雪卡毒素中毒事件有逐漸蔓延的趨勢。媒體報道稱,僅2006年廣東省雪卡毒素中毒的人數已超過數百,汕頭、中山、深圳等地都發生過大規模雪卡毒素中毒事件,罪魁禍首大多是廣東沿海地區的人喜歡的深海熱帶魚類---石斑魚。
據悉,吃熱帶珊瑚魚,如老虎斑、東星斑、西星斑、杉斑、蘇眉等石斑魚和鱸魚等,容易增加雪卡毒素中毒的機會。海洋生物專家估計,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有超過5萬人雪卡毒素中毒。
“全球變暖和海洋污染容易引起赤潮,赤潮期最容易出現雪卡毒素,因而赤潮期是重點監控期。”市食品藥品監督所所長顧振華告訴記者,盡管同廣東地區相比,雪卡毒素對本市的影響較小,但是隨著近年來赤潮出現頻率增高,本市已著手對此類生物毒素進行監控。
據了解,本市的食用魚類及貝殼類大多是從浙江和江蘇等地過來的,每年赤潮期大多出現在夏天和秋天,因而本市對此類毒素的監測也在夏末秋初。“不過今年的天氣偏暖,因而我們計劃從下月起,提前開展此項監測。”顧振華說,本市重點檢測對象首先是貝殼類,然后是魚類,這是因為魚類通常會在中毒后大批量死亡;貝殼類碰到毒素后,不能夠很快逃走,因而更危險。
專家建議,市民應到正規保鮮或冷凍保鮮條件的超市、商戶處購買,并注意索要銷售憑證,同時最好購買鮮活的魚類。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