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捉魚啦,捉魚啦!快看捉魚去啊!”
“我要這條,我要這條!”
……
1月30日,農歷大年三十。一大早,靈山縣馬康麓山下,笑聲、叫聲,連同泉水的叮咚聲把整個小山村鬧騰起來。
鎮安村坐落在馬康麓山的懷抱里,是靈山縣石塘鎮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郁郁蔥蔥的馬康麓山,泉水終年不斷。甜美的山泉養育了鎮安人,聰明的鎮安人又利用豐富的泉水資源,依山而挖出一個個小石窩,引泉養魚。
“這個小窩0.6畝,深約兩米,可養魚500尾左右。”正在收網捕魚的村民勞余法滿臉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養的魚吃的是山上種的黑墨草,喝的是我們可以直飲的山泉,是名副其實的生態魚!瞧,上面是入水口,下面是出水口。”
順著勞余法的手勢,記者看到,依山而挖的小石窩,上高下低,村民利用地勢引水、排水,小魚塘始終流水潺潺。
“好大一網魚啊!”人群又一陣驚呼。
“哎呀!哈哈!”魚漸漸地出水了,活蹦亂跳的大草魚濺起水花。勞余法迅速捧起一條大魚,“撲哧”地又滑到了網里。
“這條起碼有8公斤。”勞余法又捧起一條大魚掂量著。草魚張大嘴巴,使勁地上下搖動著尾巴,鱗片在四濺的水花中熠熠發光。
勞余法把大魚裝進水桶里,把4公斤以下的魚又放回水里。“5公斤以上的魚一般都要養兩年,這些要等明年才能捉。”勞余法解釋道。
“這條我要了!這條我要了!”等魚裝到桶里一上岸,人們很快就圍了過去。你一條我一條,裝袋、打氧,很快就賣完了。
“今天大概賣了250多公斤魚,36元1公斤,收入9000多元。”勞余法興奮地告訴記者,該村有挖小石窩養魚的傳統,但都是自產自銷,不成規模。4年前,鎮村干部引導村民大力發展小石窩養魚,還成立了靈山縣山泉生態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科學發展養殖生態魚。
“加入合作社前,我只養了兩窩,現在擴大到了8窩,將近兩畝水塘,年產魚大約3200公斤。按合作社的保收價每公斤15元計算,年收入有11萬元左右。”勞余法透露,現在魚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賣的價錢越來越高,收入比這個數還要多一些。靠著這些小窩窩,勞余法也在前年建起了樓房,生活越來越紅火。
靈山縣山泉生態魚專業合作社社長范文高說,加入合作社的群眾由成立時的9戶發展到了目前的250多戶,小石窩從合作社成立前的2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250多畝,年產值1200多萬元,戶均收入近5萬元,山窩窩變成了群眾致富的金窩窩。
難怪民間農家戶戶買魚過年,果真是年年有“魚”、年年有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