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美國農業科研局(ARS)經過多年的對水產養殖中最關鍵水質因子溶氧管理的研究,如今終于取得成果。在傳統的水產養殖中,對養殖水體中溶氧的管理依據的是養殖者的觀察。如果發現魚在早晨浮到水面吸氧,養殖者就會馬上開啟增氧設備。如果沒有看到魚浮上水面吸氧,就認為水體中有足夠的氧氣。而美國農業科研局的試驗和研究則揭示出了事情的另一面。
表面上看,溶氧濃度低于某一數值魚類就會死亡,稍高于該數值他們就能存活,但它們會對溶氧濃度造成的應激壓力做出反應。在白天,養殖水體中的溶氧濃度可高達14 ppm,但如果在晚上降到了3 ppm,養殖之魚仍可處于良好狀態。但當溶氧再往下跌,魚就幾近窒息。魚首先通過減少其胃口來應對缺氧。在早晨溶氧太低時,魚攝食就變少。造成的后果是,其養成周期變得更長。可以在兩年內養成的魚,需要四年或者五年才能養成。
美國農業科研局就溶氧濃度對斑點叉尾鮰、長鰭叉尾鮰和雜交鯰魚的生長、養殖產量、飼料消耗和飼料轉化率的影響進行了考查。他們用一套計算機控制的池塘溶氧監控系統對早晨時分的池塘溶氧進行精確控制,使其維持在3.0, 2.0和1.5 ppm的水平。科學家們發現,3.0 ppm的溶氧水平對養殖生產最合適。這一溶氧最低要求可改善魚類的生長,顯著縮短養殖生產周期,減少魚的損失量,并極大地提高飼料轉化率。這一發現改變了養殖業界溶氧管理的傳統做法。以前的溶氧管理理念是保證養殖魚類不至死亡,而通過全新的溶氧管理,則可實現養殖魚類生長速度翻倍。如今,科學家們正在嘗試通過溶氧管理盡可能多的減少養殖生產成本,并已掌握使魚類攝食、生長和產出最大化所需要增氧的精確數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