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苗一般在水稻分蘗前放養,以每畝放養10000~15000尾,放前用清淡的食鹽水對泥鰍苗先消毒。”近日,在瀘州納溪區天仙鎮白合村2社一稻田泥鰍養殖田塊里,該村養殖致富能手、“土專家”李云中一邊忙著往自家水田里投放才購回的又一批泥鰍苗,一邊喜笑顏開向筆者解釋,“稻田養泥鰍好學,但要養好泥鰍,關鍵還是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術,否則會失敗。”
究竟在稻田里養殖泥鰍要掌握哪些技術?農民在養殖中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帶著疑惑,筆者現場采訪“土專家”李云中,他說,稻田養生態泥鰍只要掌握以下技術,奪取豐收是沒問題的。
“養泥鰍的田塊一般要求選擇水源條件好,土質以粘性土壤、肥力較高、無污染、排灌方便的,便于管理的稻田,”李云中告訴筆者,稻田的面積宜小不宜大,四周要有硬實的田埂的稻田,同時要加高加固田埂,泥鰍種苗放養前要施足有機肥,并用生石灰對稻田進行消毒。
據李云中介紹,投放的泥鰍品種直接影響其產量,因此,在品種選擇上應選具有生長快、繁殖力強、抗病的優良泥鰍苗種。“開挖魚溝時,要根據稻田面積,可挖“十字形”或“井字形”,魚溝渠道要與進、出水口處暢通”。李云中說,魚溝一般挖在稻田中央,約占稻田面積的15%左右,溝深80厘米、寬100厘米為宜,這樣,當稻田水淺或夏季水溫高時可作泥鰍的棲息或避暑處。
據經驗豐富的李云中講,選購優良的泥鰍苗,其體苗長至少要有5——10厘米。投放時間一般在水稻移秧后至分蘗前。泥鰍苗放入稻田后,一般應讓其自然生長,可定時投喂投豆漿、面粉、米糠、豆渣、麥麩、菜餅、青菜碎葉、蚯蚓、蠅蛆或魚用配合飼料,也可投喂人糞、豬糞等作為飼料。投喂飼料的量和時間,一般1天投喂飼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日投量一般為泥鰍體總重量的4%~5%。當水溫超過30度時,要經常換水,并增加水的深度,嚴防被農藥污染的水入田。
“若泥鰍時常游到水面‘換氣’或在水面游動,表明缺氧,應注人新水,并停止施肥和人工投料,同時養泥鰍的田,事先可在田坎上種黃豆,利用豆稈、豆葉遮蓋溝道,以利泥鰍避暑。”李云中指出,放養泥鰍的水田或稻田,要做到專人負責管理,給水稻治蟲時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可按常規用藥量施用,應做到噴施農藥時采用灌深水,噴嘴朝上的施藥方法。
“在川南地區,稻田養泥鰍最容易‘遭’氣泡病和寄生蟲病,對于氣泡病的防治,可以每畝用食鹽4—6公斤,兌水全田潑灑;對于寄生蟲病的防治,可在稻田內潑灑0.7ppm硫酸銅或0.5ppm晶體敵百蟲。”李云中還介紹,泥鰍撈捕泥鰍以晚秋冬初為宜,撈捕時可用曬干的油菜枝稈,浸沒在田側溝內,待油菜枝稈逸出甜味,全田泥鰍便聞味集中吸食甜水,此時可圍埂用手抄網捕撈,即可大量收捕,對潛入泥中的泥鰍,可翻泥捕捉。
據納溪區水務局專家介紹,稻田養泥鰍,是一種綜合利用水稻田種養相結合的立體生產模式。稻田中由于有豐富的天然餌料,泥鰍在田中可疏松田泥,改良土壤,捕食害蟲,既有利于水稻生長,又可減少害蟲危害。因此,稻田養泥鰍是一項“泥鰍壯、稻米香”的“雙贏”工程。其次,稻田養泥鰍的技術難度不是很大,養出的泥鰍既生態、環保,又是綠色機食品。并且生態泥鰍在市場上銷路寬,市場供需量大,價格也高,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希望廣大農民朋友在了解了這簡單適用技術后,不妨立即心動和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農村中豐富的水稻田資源優勢,共同致富奔小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