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彌渡縣城郊一鯽魚養殖池塘,面積250畝,水深2米。2013年6~7月分批投放規格為100尾/公斤的鯽魚苗25萬尾(見圖1)。
2014年2月初開始發病,病魚體側、鰓蓋、鰭基部潰爛,尤其體側嚴重(見圖2)。
3月末開始至4月末連續多次外用二氧化氯、聚維酮碘消毒,4月上旬內服抗菌藥物7天,4月中旬病情開始好轉,有的病魚病灶處由紅轉淡紅,但一直沒有徹底好轉。
5月14日現場調查,發病魚規格約50~100克/尾,池塘鯽魚發病率約80%,但死亡量很低,只有個別魚病灶處潰爛至內臟時才發生死亡。部分魚已經明顯好轉,病灶處由紅轉淡紅,有的病灶處已經發白。從發病以來鯽魚吃料情況一直很好,解剖見內臟沒有明顯異常,腸道內有大量飼料。取6尾發病魚從病灶處、肝臟接種,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20~25℃培養,72小時后在2尾病灶明顯發紅的鯽魚(見圖3、圖4)病灶處分離的培養基上長出灰白色、邊緣整齊、較隆起的圓形小菌落(見圖5、圖6)。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兩端鈍圓的短桿菌,經16S rDNA測序鑒定為殺鮭氣單胞菌 ( Aeromonas salmonicida ) 。
對該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分離菌對“出敗康”、“鰓皮腸利康”、“鰓膚康”、 “普康”等藥物敏感(見圖7、圖8)
分析:1、近幾年云南省低溫期鯽魚體表潰爛病發病率很高,發病時間從春節前后開始,水溫10℃以上,3月份為發病高峰,水溫15℃左右。4月下旬開始減輕,5月份水溫20℃以上逐漸好轉。從以上發病規律來看,引起該病的致病菌是嗜低溫的細菌,我們在病灶處分離到的殺鮭氣單胞菌是氣單胞菌屬中嗜低溫的種類,應該是該病的致病菌。
2、發病魚一般吃料很兇猛,也從內臟器官上分離不到細菌,殺鮭氣單胞菌引起局部鯽魚潰爛為主,一般不發生全身細菌感染。
3、發生該病的鯽魚死亡率雖然很低,但嚴重影響出售,特別是輪捕輪放的池塘,達到商品魚規格以后如果不能及時治愈影響出售。高溫后,結合藥物控制,病灶處由紅變白,長出再生鱗,能夠痊愈。(利洋公司技術部 唐紹林 利洋研究所 李云冰 提供 2014.07.24)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