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發布有關錦鯉皰疹病毒感染癥〈Koi herpesvirus〉之技術數據顯示:
鯉魚在許多國家是食用魚類,觀賞用的錦鯉﹝KOI﹞則是愛魚成癖者喜愛之寵物及展示用魚。錦鯉有些售價高達數萬元,每年在全世界生產值達數十億美元。但是1997年及1998年在德國、英國、挪威、以色列及美國等地出現鯉魚〈Cyprinus carprio〉大量死亡,由赫德立克等人〈2000〉自池中成魚之樣本中,取出的病體分析,將其病毒分離出來,由其結構命名為錦鯉皰疹病毒〈Koi herpesvirus〉;因其主要是由DNA類皰疹濾過性病毒感染所引起,又名鯉魚腎炎及鰓壞疽病毒,亞洲地區于2004年也被報導感染錦鯉皰疹病毒。
此疾病之感染區域通常為淡水中垂直感染。此病毒的最初來源并不清楚,但明顯的,其傳染途徑是由病魚直接感染。被感染后幾乎百分之百大量死亡。尤其在水溫13℃~23℃之間極為快速。第二種病菌〈如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or Aeromonas spp.〉常與KHV一起感染鰓部。受其感染的魚,涵蓋各個成長階段,如魚花、幼魚及成魚的鯉魚及錦鯉。
日本之研究發現,在2004年春天,野生的鯉魚族群在水溫>15~16°C時,大部分死魚均為成魚,顯現成魚比幼魚易受感染。而病毒可生存于5 ~28°C,發病水溫主要在17~28°C。
其它淡水魚也會因感染而大量死亡,例如金魚,草鯉,銀鯉,及吳郭魚,但是這種病菌在自然界未發現有感染的現象,可能是其疾病只限于特定種類。雖然僅有部分地區受到感染,但是卻涵蓋亞、歐、非等大陸之廣泛地區。由于全球觀賞魚的貿易區甚廣,真正被感染的范圍,可能比已知的地區還要廣泛。察知感染之情況如下:
1. 以臨床目視病例
疾病產生的情況,可發現在寄生的組織及感染器官,如鰓組織、新鮮的腎、肝及脾臟中,亦可分離出病毒,顯示其感染屬于系統性的。
以細心目視方法觀察可發現:
l 鰓和表皮有不規則之顏色出現。
l 鰓的壞疽現象嚴重。
l 鰓外表分叉且皮膚表皮出血。
l 眼睛偶有凹陷的現象及充血現象。
.使用顯微鏡觀察感染器官及畸型的組織時,也可發現:
l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其第二對之鰓耙有增殖及溶解之現象。在鰓絲表皮也有細胞核內含物,肝、脾、腎之表皮細胞亦有壞疽現象。
l 以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胞核內含物,有皰疹病毒之顆粒﹝在臺灣及日本的例子,細胞核內含物則很少發現﹞。
目前有各種不同的診斷方法,但是大家一致同意的診斷過程,則尚未發展出來;目前也有幾種方法在實驗室中作測試,特別是KHV診斷法。但預期隨著演進,其標準診斷疾病的方法會被建立。
2. 篩檢測試是否受病毒感染
目前在魚體展示時,無法由外觀加以診斷是否屬于臨床之帶原者。使用 病理組織培養法去篩檢,或以細胞培養法分離病毒,也無法檢測。只有以PCR檢測帶原者,去分離病毒是較可行的,且較易于建立警訊。
此時,推定的方法為:觀察鯉魚如果出現無方向性、古怪的游泳行為,體表顏色消失,以致大量死亡等。若已受KHV嚴重感染時,則會產生鰓壞疽。
3. 以映照法實驗(screening methods)檢驗
因帶原者主要是癥狀出現的時候才會被發覺。在2004年2月12-13日的倫敦的KOI皰疹感染國際研討會上,建議在23-28℃,經過隔離養殖,至少兩周﹝3-4周更佳﹞;接著用PCR檢查,用來發覺帶病原之魚。此法應用在魚體輸出與輸入,或者錦鯉展示前,可作為測試方法。
此病在自然共同棲地環境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錦鯉可用來作為測定是否被感染,但因為錦鯉高貴,不適于作為昂貴的致死樣本。但是可將錦鯉與普通鯉魚一起放在一個觀賞用桶子,再檢測普通鯉魚,看其是否被檢測出KHV,而決定錦鯉是否受感染。
4.病毒隔離
為了病毒隔離,鰓的組織、新鮮的腎、脾等,由真正受到感染或垂死的動物體上取樣。然而,應注意鰓組織若已被KHV感染變成壞疽,常會伴隨二次細菌感染。(例如,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or Aeromonas spp.)因此,要從有壞疽的鰓組織中隔離出病毒甚為困難。培養基中甚至要放入抗生素。因此取樣以體內器官,特別是腎為佳。取這些垂死魚體內的器官用KF-1(或一般鯉魚腦CCCB)之細胞培養。自冰凍組織中無法取樣,此法不適用于探測是否為帶原者,即使在垂死或剛死的魚中采樣分離病毒,也可能失敗(因細胞完全沒有感染性)。
5.使用核酸檢驗
可用PCR檢驗新鮮或冰凍的鰓組織、腎或脾。以垂死及剛死魚的樣本為佳。此外病理組織結合現場,雜交種亦可用。
6免疫檢驗
以抗-KHV抗體診斷,可于表面觀察,發現感染魚體。
7.控制方法
與其它病毒感染一樣,可能尚無處理方法。此外,疫苗之研究正在進行中,但還沒有商業用之疫苗,可行的方法是隔離已有感染嫌疑的魚。
針對已受感染及有感染嫌疑者,建議采取如下實際可行的控制方法:
● 限制魚的移動或運輸。
● 基于公共衛生的觀點撲殺已受感染或有感染嫌疑者。
● 已受感染的池水要排放前使用氯(chlorine)消毒。
● 限制水進出魚池。
● 隔離已有可能感染之帶原者。
● 由于此病毒有高接觸感染,早期發現是最佳的。實際上,應考慮到緊急撈捕之食用魚是否適合人類消費。
下表為病毒在不同的物理-化學條件下之敏感度,不過仍須作進一步研究
對物理及化學反應之阻撓 |
|
溫度 |
感染性在35°C,2天后可被摧毀;而60°C,30分鐘使病毒不活躍,惟仍須作更多研究, |
pH |
在pH<3或>11時摧毀感染 |
化學品 |
對氯仿(chloroform)敏感(另對其他脂肪溶劑及氧化物(oxidising agents),則須再研究確認) |
不感染狀況 |
原則上,須作更多研究。不感染必須在OIE建議下實施 |
活存 |
病毒能在水中生存至少20小時,在含泥池水中可能更久,這也需要更多研究 |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