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①赤皮病(出血病)
癥狀:表皮大面積充血。魚體表面沒有大面積潰瘍、濃腫,只有鰭基、鼻孔等明顯發紅,顯出血絲。后期伴有腹水和爛鰓。
病源及感染原因:由熒光極毛桿菌引起,易傳染。水質不潔、外傷、餌料變質等都會引起此病,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治療:
在原缸(池)內用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泡病魚,連續浸泡數天,直至病情好轉。
②腸炎病
癥狀:厭食,糞便異常,一般呈白色拖于身后,病情惡化后,出現腹脹,肛門及鰭根出血等癥狀。
病源及感染原因:有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引起。一般是由于錦鯉吃了不潔或腐敗變質的餌料造成的。
治療:
原缸(池)內用4ppm的痢特靈(呋喃唑酮)溶液浸泡病魚,或喂食含有大蒜粉的飼料。
③細菌性爛鰓病
癥狀:錦鯉的爛鰓病多發生于幼魚期。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表皮均有充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并帶有污物,最后發展到全鰓,病魚表現出呼吸困難,鰓急速開合、浮頭,不久會因失去呼吸能力而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由柱狀纖維黏細菌引起。一般發生在水質不潔的情況下。
治療:
將錦鯉放入另一容器內,用2ppm呋喃西林或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魚20~3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數天,直至病情好轉。
用硫酸銅潑灑全池,使水體硫酸銅濃度達到0.7ppm,每天潑灑一次,連續數天。
④爛尾、爛鰭病
癥狀:第一種由鰭邊開始腐爛,再向內延伸;第二種由鰭中央部分開始腐爛,向四面八方蔓延。如果病情惡化,魚全身皮膚充血,如果再感染其他病菌,會導致死亡。
病源及感染途徑:由柱狀黏球菌和霉菌共同作用的結果。感染有兩種途徑,一是因為養殖密度過大,過濾功能不理想,魚的代謝廢物積累,引起致病菌孽生,使魚感染。二是因引進新魚或換水時,水質差異或緊張造成魚體不適,使表面粘膜分泌異常,魚鰭邊緣因為薄弱而感染。
治療:
清冼過濾器并往(池)缸內添加少許食鹽,同時停止喂食數天。
原缸(池)內用0.2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魚,連續數天,直至病情好轉。
⑤打印病
癥狀:病癥開始表現為象赤色的外傷,繼而表皮出現圓形或橢圓開的破損,周圍充血紅腫,形狀象一個印記,傷口進一步惡化時肌肉會發炎腐爛,甚至露出骨頭和內臟,致使魚體十分瘦弱,嚴重時可引起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是由點狀產氣單胞菌引起的。水質不潔、魚的抵抗力弱都會引起該病的發生。
治療:
用孔雀石綠溶液全池潑灑,使水體孔雀石綠溶液濃度達到1ppm,每天潑灑一次。
在原缸(池)內用2ppm的呋喃西林浸泡,連續浸泡數天,直至病情好轉。
用呋喃西林或高難度錳酸鉀與凡士林調和后涂抹病魚患處。
平時要對病魚增加營養,增強其抵抗力。
⑥穿孔病
癥狀:這種疾病的癥狀是在魚體上開孔,裹面的肉會腐爛、充血,就好像用湯匙挖開一般,一個孔遍及數片魚鱗。發生的部位大多是在體側、背部、尾柄。嚴重時,甚至可以看到魚骨。就算痊愈,再生鱗也不會整齊,從而造成欣賞價值降低。錦鯉得此病時,進食和游泳的情況也看不出有什么異樣,但到了末期,錦鯉就會變得沒有食欲,并逐漸挨近注水口,還易受到水霉的侵襲。
病源及感染原因:由魚害黏球菌引起,傳染性極強。穿孔病發生的原因是長期喂食不新鮮的餌料,或在低水溫下持續不斷的喂食高營養的餌料而引起的。這種疾病常發生在初春。
治療:
將錦鯉放入另一容器內,用3%食鹽溶液浸洗5分鐘,每天一次,連續數天,直至病情好轉。
將錦鯉放入另一容器內,用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15分鐘,每天一次。
呋喃西林和凡士林調合后,涂抹于錦鯉患病部位。
⑦豎鱗病(松鱗病)
癥狀:病魚食欲不振,無力游泳,整個魚體膨脹、浮腫、眼球外突、全身鱗片張開,像松塔一樣。嚴重時,體表出血,眼球外突,鱗片脫落。
病源及感染原因:由點狀極毛桿菌引起。當錦鯉體表受傷、患有其他疾病、新水刺激或水質不潔引起魚抵抗力下降或體表粘膜受損時,病菌侵入而致病,每年春季較流行。
治療:
患病初期可用硫酸鏈霉素治療,每尾錦鯉腹腔注射30mg即可。如果發展到后期則難以治愈,即使治愈,色彩、光澤、體態也不如以前好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