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背山鱒是原產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個瀕危魚種。生物學家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人工受精孵化后放生的方法,期望能幫助綠背山鱒恢復種群規模。
然而,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對幾個“受助”綠背山鱒種群進行遺傳學分析后發現,由于生物學家們錯把另一種較常見的鱒魚當作綠背山鱒,他們幾十年來的努力可能徒勞無功。
恢復計劃
美國《落基山新聞》6日報道,綠背山鱒原產于科羅拉多州南落基山脈弗蘭特嶺上的南普拉特河和阿肯色河流域,因頜后艷麗的紅色斑紋聞名。這種魚1978年列入美國聯邦瀕危物種名錄,1994年成為科羅拉多州“州魚”。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采礦業污染、過度捕魚和其他魚種的競爭,綠背山鱒的數量急劇下降。人們1937年時甚至以為這個魚種已經消失。直到上世紀50年代,生物學家才在南普拉特河和阿肯色河支流中發現了幾個“殘存的”小規模綠背山鱒種群。
上世紀70年代,生物學家開始從“殘存的”9個綠背山鱒種群中采集精子和卵子,經過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培育出魚苗,再把魚苗重新放回綠背山鱒種群的棲息地。
美國聯邦政府、科羅拉多州政府及一些生物保護組織在此后幾十年中,為這項綠背山鱒恢復計劃付出各種努力。
美國官方1998年制定的綠背山鱒恢復計劃寫道,完全恢復綠背山鱒種群規模,至少還需要投入63.4萬美元。
為提高人工繁殖綠背山鱒存活率,有關部門甚至清空了它們棲息地里的外來魚種。
科羅拉多州野生生物保護部門2006年宣布,原定建成20個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綠背山鱒種群的目標已經完成,綠背山鱒可以被排除在瀕危物種名錄之外。
徒勞無功?
然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研究人員在《分子生態學》期刊網絡版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卻給綠背山鱒恢復計劃實施者們潑了一頭冷水。
論文說,這項研究歷時3年,涉及復雜的遺傳學分析。研究人員對線粒體和細胞核脫氧核糖核酸(DNA)排序和分析后發現,生物學家辨別魚種時出現失誤,9個所謂“殘存”種群中有5個不是綠背山鱒種群,而是另一種較常見的科羅拉多河山鱒種群。
研究人員發現,綠背山鱒現在僅存在于科羅拉多州一些偏遠地區溪流中不到18公里長的河段范圍內。也就是說,雖然官方在過去二三十年中投入了大量精力,綠背山鱒的種群規模并沒有明顯擴大。
“這個結果非常驚人,”主持這項研究的杰西卡·梅特卡夫說,“我們根本沒有預料到。”
事出有因
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管理局的布魯斯·羅森隆德說,綠背山鱒和科羅拉多河山鱒外形非常相像,因此人們長久以來一直覺得它們“聯系非常非常緊密,難以區分”。而如今DNA技術的發展使研究人員得以區分出這兩個魚種。
梅特卡夫認為,生物學家的失誤是由于當時掌握資料有限!拔覀儽仨氂涀。摪詈涂浦轁O業生物學家在過去幾十年里所作的管理決策,都是基于當時專家所能得到的最準確的報告,”她說,“幸運的是,遺傳技術日益進步,同行評議機制越來越多地融入科學管理決策中,這些都使得資料日趨精準!
論文撰寫者之一的安德魯·馬丁教授說:“我們中有些人擔心這些發現會為綠背山鱒恢復計劃帶來負面影響,但我們希望生物學家和有關部門有意向也有決心采取必要措施,及時恢復這一物種的數量!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