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目光投向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時,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里已逐漸失去了往昔的沉寂。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迫使人們將注意力從陸地轉向了海洋。海洋開發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域使用管理法》和《物權法》的出臺,成為兩把法律“利劍”,為加強海域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持有這兩把“利劍”的管理者如何“亮劍”則成為了衡量海洋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標準。連云港市這個地處蘇北,經濟仍較為落后的沿海地級市,正以其在海洋管理方面特有的遠見卓識和創新性思維,成為了海域使用動態管理這次“亮劍”行動名副其實的“先鋒”和“領跑人”。
為海洋管理裝上“眼睛”和“耳朵”
連云港市地處江蘇北部的海州灣畔,海岸線長176.5公里,擁有江蘇省惟一的40公里基巖海岸和30公里砂質海岸。由于海域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高,連云港的用海類型錯綜復雜,交通運輸用海、漁業用海、工礦用海、旅游娛樂用海、圍海造地用海、排污傾倒用海和特殊用海等縱橫交錯、密集排列在岸線上。由于大多數海域的開發利用發生在淺海或海岸附近地區,位置相對偏僻,交通不便,并缺乏明顯的界線或標識物,海域使用過程中易發生各種變化,情況不易及時準確掌握,很容易造成海域使用現狀不清、動態不明的局面,從而使海域使用管理失去依法管海、科學管海的客觀基礎,海域開發活動的公平、和諧也無從談起。因此,如何摸清海域使用現狀、掌握海域使用動態、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成為該市海洋管理部門自2001年成立以來,一直在思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學習和摸索中,他們很快便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建立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體系,為海洋管理裝上“眼睛”和“耳朵”。何謂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體系?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視監測等手段,對近岸海域進行全覆蓋、高精度實時監視監測,并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辦公數字化、管理規范化、決策科學化,從而提高海域綜合管理水平和能力。
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是真正的科技創新者。早在2003年,當很多沿海城市還在為海域管理無經驗借鑒而發愁的時候,連云港市已悄悄開始醞釀構建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體系。次年,該市就按照國家“908專項”技術標準超前啟動了全市海域使用現狀調查和數字化管理項目。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整項工作。2005年,是有突破性進展的一年,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正式啟動,并迅速步入了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為此,國家海洋局于2006年初把連云港市列為全國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體系建設的7個試點之一,同年,該市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中心。連云港市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中心主任許祝華向記者介紹這些情況的時候,自豪感溢于言表。
在連云港市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中心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五顏六色的不規則圖形,精確形象地標注出了每一種用海類型,鼠標移到之處,各種屬性數據一覽無余。在另外一套軟件中,一個小灰格子在屏幕中緩慢移動,這是車載或船載GPS定位儀實時傳輸過來的工程車、船移動路線數據。這還不夠,安裝在港口、核電站、濱海新區建設工地的幾個攝像頭目前也在緊張的工作中,清晰的視頻圖像更為直觀地反映出用海項目施工情況。如此以來,管理人員足不出戶,便可知曉海上正在發生的一切。這就是該市已初步建成的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系統、遠程監控系統、車載監視監測系統等多個監視監測系統。據該中心技術人員介紹,這套系統把先進的網絡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對包括高、低精度遙感影像、海域使用現狀、基礎地理信息等數據以及動態監視監測信息進行統一管理與檢索。
把“觸手”延伸到鄉(鎮)
要使海域動態管理系統充分發揮作用,單靠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門自然是行不通的。許祝華告訴記者,根據實際情況,市海洋與漁業局提出了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構建以市級政府部門為中心,以縣(區)級政府部門為紐帶,以鄉(鎮)和重點用海企業為基礎的市、縣(區)、鄉(鎮)三級聯動結構的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與管理體系的總體構想。三級系統之間相互獨立,上下級系統之間有機整合。市級海洋管理部門負責提供開展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的管理與技術條件,收集、發布海域使用動態信息;縣(區)級海洋管理部門負責對海域使用動態信息進行整理、分析,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測量,并作為中間層次聯結市有關部門、鄉(鎮)和重點用海企業;鄉(鎮)及重點用海企業則負責全面、及時地反映沿海現場情況。這樣,海域動態管理的“觸角”便一直伸向了鄉(鎮)。
如何構建三級聯動體系呢?許祝華告訴記者,人員隊伍、工作制度、運行機制等軟件建設是核心內容,而其中,尤以工作機制的構建最為關鍵。為此,市海洋與漁業局根據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體系的架構與運行需要,逐步組織人員隊伍建立了一套業務保障機制。例如,與沿海13個鄉(鎮)和4個重點用海企業協作,成立了覆蓋全市沿海鄉鎮的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協管員隊伍等。今年5月,全國第一個《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為這一工作的長期開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實踐證明,三級聯動體系體現了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兼具技術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是一種適合連云港市的高效、經濟、實用的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模式,有利于連云港市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的順利、持續運轉。
夯實基礎是關鍵環節
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體系的構建離不開空間數據基礎和測量基礎的支撐,這是最為基礎性也是關鍵性的環節。據介紹,為打好這一技術基礎,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不僅僅滿足于嚴格執行相關技術規范和規程。為了使系統的建設能夠和國家“908專項”等相關項目順利對接,該市首先開展了如下工作:一是建設基礎數據庫。建立了覆蓋全市海域的1∶1萬和1∶5萬比例尺的電子地圖以及2.5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地圖。二是建立海域使用測量控制網。利用現有的C、D級GPS控制點,通過GPS聯測,建立了由27組GPS控制點組成的海域使用測量平面控制網。三是完成海岸線修測。四是調查海域使用現狀。上述工作為快速開展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祝華說,下一階段,我們還將定期開展海域使用測量控制網的維護、遙感資料更新、海岸線修測等工作,并及時進行海域使用現狀資料的動態更新,使整個系統始終能夠滿足海域動態管理的最新需要。
一勞永逸的系統工程
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與管理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項目,也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輔助性業務,而是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充分有效履行法律賦予職責所必須開展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顯著提高海洋行政管理能力、保障海洋管理決策科學性的重要舉措。該體系的建立能為相關部門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規范業務流程,促進部門和崗位間溝通協作提供高效、經濟、持續、穩定的工作平臺,是一項一勞永逸的系統工程。
據了解,這項工程在框架設計階段就對其定位進行了充分考慮。據許祝華介紹,當時,有三個重點考慮的方面:一是動態監視監測的內容必須滿足市海域使用申請審批、確權發證、使用金征繳、行政執法以及海洋功能區劃管理等多方面業務的需要;二是監視監測技術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管理需要,實現技術性和社會性的結合;三是動態監視監測必須具備時效性、持續性和全面性。正因為如此,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系統才能把海域管理工作中對用海項目的審核把關、登記發證、后期管理有機地統一起來,把貌似獨立的單個項目與周圍多個項目的審批與管理統籌聯系起來,把用海項目的常規靜態管理與特殊動態管理緊密融合起來,把海域管理與其它海洋管理工作連接協調起來,充分體現了海域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法治化的本質要求,較好地實現了海域管理保障合法海洋權益和為海洋經濟發展服務的根本目的。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監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