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文/ 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楊方園 黃貽濤 王進可 楊明
2014年10月下旬,筆者接到一家日本鰻養殖戶通知,反映其鰻魚存在游動異常、攝食不良的情況,趕至現場了解并分析后給予綜合措施,經處理后鰻魚狀態恢復。現將該案例的治療方案及處理情況介紹如下,以供養殖戶參考。
一、基本情況
該鰻廠位于福清市上逕鎮梧崗村,養殖品種是日本鰻,全部為水泥精養池。2014年10月初,在進行鰻魚選別后,養殖戶發現其中兩口池(2#、3#)鰻魚游動異常,大多數聚集在鰻池中間排污箱附近游動(俗稱“打小圈”),且攝食不良,不怎么上臺吃料,有少量傷苗,養殖戶使用換水、消毒、驅蟲等方式處理后并未明顯改善,持續反復,時間已達半月以上。
二、情況了解及分析
每池面積120m2,水位65cm,池內存鰻2.3萬左右,規格200-250尾/公斤,水溫21℃,配置一臺0.75Kw的水車式增氧機,所用水源為地下水。池內水質較清澈,水流很大,鰻魚多數順著水流聚集在中間排污箱附近(“打小圈”),游動雜亂無章,沒有明顯規律性。增氧機吃水深度很深,其機身上左右各壓有磚塊4塊,同時槳葉切水方向偏向于池內部區域。每池隨機撈取幾尾鰻魚,發現活力一般,有的體色偏黃,頭部較大而軀干部細長。顯微鏡檢2#鰻魚體表粘液無蟲,鰓絲結構較正常,少量鰓小片上皮細胞增生,內臟解剖發現肝臟、腎臟均正常,膽囊腫大,腸道內無食物,取肝、腎、腸道組織壓片觀察并無異常。顯微鏡檢3#鰻魚體表粘液有部分車輪蟲,鰓絲上皮細胞增生,肝臟顏色稍淺,膽囊腫大,腸道內無食物,其余內臟器官均正常,取肝、腎、腸道組織壓片觀察無異常。對2#、3#池內水質進行化驗,pH值偏酸,6.5左右,溶解氧6.8mg/L,氨氮0.9mg/L,亞硝酸鹽0.1mg/L。進一步了解得知,該兩口池的鰻魚實際為“三類苗”,為10月初選別后剩余的規格最小的一類鰻魚,在選別完后鰻魚就表現出游動異常情況,均集中在排污箱附近“打小圈”,且攝食欲望差,上臺數量少,吃料速度慢。根據現場檢查結果,分析2#、3#池應該是池內增氧機使用不合理導致水體流速過快,而鰻魚自身苗小體弱進而導致“打小圈”現象的發生,同時水質偏酸、車輪蟲的寄生(3#池)進一步加重了這種現象。
三、治療方案
針對2#、3#池,首先將池內增氧機機身上左右磚頭各去掉3塊,葉片吃水深度降低,水流速度明顯緩慢下來,同時將增氧機槳葉的切水方向調向池壁,并將每池水位加到70cm后,再分別進行以下處理:
2#池:高錳酸鉀1g/m3全池潑灑,2h后使用生石灰15g/m3+痢特靈3g/m3(乙酰甲喹混合劑)浸浴24h,連用2d。
3#池:高錳酸鉀3g/m3+雙硫合劑(硫酸銅:硫酸亞鐵=5:2)0.5g/m3浸浴24h,中間換水補藥,連用2d。第3d使用生石灰15g/m3+痢特靈3g/m3(乙酰甲喹混合劑)浸浴24h,連用2d。
將增氧機槳葉的切水深度降低以后,水體流速變慢,2#池內大部分鰻魚游動區域明顯變大,再經過上述處理1d后,大部分鰻魚均沿著池壁順水流動,且上臺數量增加,攝食較快,第2d處理后鰻魚已恢復正常,在池內正常游動(“打大圈”)且有著明顯規律性,攝食活躍。3#池在驅蟲1d后有部分鰻魚游動區域變大,仍有“打小圈”現象,不過攝食有所恢復,部分鰻魚開始上臺吃料。第3d后大部分鰻魚均能沿著池壁順水游動,攝食較為活躍,至第4d鰻魚狀態恢復,游動正常,攝食活躍,上臺數量多且攝食快。同時后期觀察無復發現象,鰻魚游動均正常。
四、小結
1. 此案例屬于多種因素引發鰻魚游動異常(“打小圈”)現象的發生,因而治療前須進行準確診斷,明確病因主次關系后才能制定正確的防控方案。本案例中,因鰻苗體質瘦弱(“三類苗”),再加上水體流速大進而導致鰻苗“打小圈”現象的發生,同時水質偏酸、3#池車輪蟲的寄生使得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首先應調整增氧機的布置,水體流速較為平緩以適宜該階段鰻魚的游動,然后2#池使用生石灰調節pH、乙酰甲喹消炎后鰻魚很快得以恢復,3#池先進行驅蟲后再調節pH、消炎,鰻魚游動變得正常,攝食活躍。同時建議以后每2天用生石灰調節池內pH值,一方面可調整酸堿度,改善池內環境以更好地適宜鰻魚的生長,另一方面可預防部分細菌性疾病。
2. 目前在江蘇、福建等地多使用水泥精養池來進行鰻魚養殖,精養池內部呈鍋底型,常配有一臺或兩臺水車式增氧機,水車槳葉的轉動可帶動水體流動,除了可保持水體鮮活、促進浮游生物生長外,還可以將殘餌、糞便等臟物逐漸推動到中間排污箱附近,形成“污水地帶”,這樣能明顯地區分出池中“清潔地帶”和“污水地帶”。在正常情況下,鰻魚常常順著水流沿著池子四周“清潔地帶”進行環游,一旦多數鰻魚聚集在排污箱附近游動(俗稱“打小圈”),可能是鰻魚發生病害的征兆。精養池內鰻魚“打小圈”,是養殖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尤其是在白苗培育、黑仔前期或三類苗中最為常見,在處理時養殖戶常常習慣性的使用藥物進行處理,而結果卻并不理想,有時還適得其反。關于精養池鰻魚“打小圈”,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增氧機安置不合理。增氧機的位置、槳葉切水的方向及深度均會影響鰻魚的游動。如果增氧機槳葉切水方向偏內,所帶動的水體流動則偏向于內圈,而正常鰻魚是喜歡順著水流游動,自然會形成“打小圈”現象;如果切水深度過深,形成的水流流速較大,當鰻苗規格較小或體弱時也會被迫順著水流到內圈游動(內圈處水流平緩)。這樣導致鰻魚上臺較為困難,攝食差,長期攝食不良導致體質更加虛弱,而長期聚集在內圈“污水地帶”,很容易受病菌或寄生蟲的侵襲進而誘發多種疾病。此類情況最易被養殖戶忽略,因此在日常養殖時應經常對增氧機的布置合理性地進行調整,以適應當前鰻魚的狀態。②病原感染。當鰻魚受細菌、真菌感染時,攝食開始減退,鰻魚活力下降,游動緩慢并逐漸趨于內圈游動,病鰻體表常常伴有鰭條發紅等癥狀,同時鰓絲腫脹潰爛、失血、肝臟腫大等。有寄生蟲(常見的是車輪蟲)感染時,也會導致“打小圈”現象的發生。車輪蟲感染初期,蟲體多寄生于體表或鰓絲上,此時攝食欲降低,鰻魚在池內外圈呈“跑馬狀”,隨著感染程度的加深鰻魚體質變弱,活力下降,開始逐漸向內圈收縮,此時鰻魚不攝食,嚴重寄生時鰻魚體背有白色潰瘍斑,腹部或軀干部有磨損出血,多數鰻魚集中在排污箱附近,部分在水面緩慢游動。此類情況應找準病因,對癥下藥,當發生綜合感染時應先驅蟲,后殺真菌最后處理細菌。③水質惡化或藥物中毒。池內氨氮或亞硝酸鹽等嚴重超標,長期使用驅蟲類藥物等均會導致鰻魚中毒進而影響其正常游動,當其體質較弱時會逐漸趨于內圈游動。此類情況應以改善水質為重點,徹底清污大量換水后再使用綠威王(多元有機酸)、海中寶(硫代硫酸鈉)進行處理。綜上,在處理鰻魚“打小圈”時,應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考慮,力求找出確切病因,切不可隨意亂用藥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