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鏈球菌病是2009年開始,發生在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一種常見魚類疾病。網箱和池塘養殖的羅非魚均有此病的發生,主要危害親魚以及100克以上的幼魚和成魚;該病高發期為5~9月份;流行水溫為25℃~37℃,在水溫32℃以上易發;傳染性強,發病率達可20%~30%,發病魚的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
最近,天氣持續高溫,接到茂名養殖戶的信報,茂名地區羅非魚鏈球菌爆發,導致大量死魚。一得到這個消息,我們馬不停蹄直赴現場。
現場死魚慘不忍睹
在塘頭我們發現,個別病魚在池塘邊離群獨游、身體彎曲打轉,有的在水面上慢游,反應遲鈍,體色發黑,魚體運動失衡,角膜濁白、眼球外突。病魚眼球突出,同時伴隨著眼部出血,魚體下頰部出現鱗片脫落、出血,尾鰭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壞死現象;膽囊、肝臟、脾臟腫大,腸胃較空,內有積水和黃色粘液。
魚體鰓蓋充血、下頜充血、體表出血
經現場技術員確認,為高溫下導致底質惡化,造成鏈球菌暴發引起的羅非魚大量死亡。下面先讓我們普及一下什么是鏈球菌,鏈球菌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羅非魚魚鏈球菌病病原有海豚鏈球菌和無乳鏈球菌2種。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非酸性化、無運動、氧化酶陽性、過氧化氫酶陽性的球菌。適合鏈球菌生長的水環境:鹽度范圍0.85 ~3‰,溫度范圍28~37℃,pH值范圍6.8~7.8 。也有國內學者認為是嗜水氣單胞菌引起。該病多發生于水溫25-35℃,發病魚塘水溫一般常在30℃以上,常流行于夏秋季,流行高峰為5-9月。
羅非魚發病后,根據病魚的特征和病原流行病學特征,可以根據以下癥狀進行簡單判斷:①病魚在池塘表面慢游,部分會跳躍;②鰓蓋內側充血發紅但不腐爛,血管明顯粗大;③眼球突出,或在池塘中眼球不突出,離水后很快眼突出。眼表面有白色膜,常一只眼有白色膜,一側正常。60%左右的病魚眼球白色處充血;④肛門發紅。因發病后池塘減料或不投喂,部分病魚長期不喂飼料或少量喂料,大約有30%左右的塘不表現此癥狀;⑤病魚血液凝固時間超過50秒,或血液凝固時間短于15秒;⑥內臟溶血,腸道充血,腸道充滿水樣物,腸道壁變薄,部分魚有腹水; ⑦腹腔內血管粗大;⑧膽囊腫大; ⑨肝臟腫大,出血,部分有白色小點。養殖戶常反映的癥狀為①②③和⑥中的腸道出血。
湛江市粵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佛山盛澤生物公司針對茂名地區鏈球菌做了一套建議治療方案。
A:第1天用過硫酸氫鉀(200克/畝)底質改良劑進行底改,同時減料
B:第2-3天用BAO-I(100克/包料)配合腸貝樂150克/包料(免疫蛋白)進行投喂,早晚各喂1次,連喂2天
C:第4-5天,用澳維多肽300克/畝潑灑全塘;
該方案使用第二天,試驗組1使用前10畝養殖塘每天死魚30多條,約23斤魚,發病3天后使用,使用前原腸出血,肝膽腫大。使用期間共死魚20條,使用后肝膽完好,膽汁清亮,沒死魚,試驗組2 使用前25畝塘,日高峰死亡500條,約3兩重。堅持使用方案,第三天死亡率下降60%以上,持續加用5天澳維多肽+腸貝樂,羅非魚死魚平均在5-10條。試驗組3,該魚塘25畝,發病時死魚裝了8個飼料袋。使用建議方案,3天后,魚群沒發生批量死亡。
病魚和和試驗組魚的鰓部對比
治療后羅非魚肝臟
鏈球菌的爆發和養殖密度、水質改善等都有關聯。要減少鏈球菌的爆發,養殖戶要時刻保持:防大于治的養殖心理。怎么去防:
首先我們要善于改底:在養殖過程中,隨著魚類排泄物、殘餌等有機物的積累,引起水質惡化,導致魚類抗病力差,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必須加強水質管理。每7-10天可使用芽孢類微生物制劑和氧化性底質改良質等調節水質,在疾病暴發的高溫季節,要降低飼養密度、增加水體溶氧(適當投放增氧劑)、降低投餌量,降低水質氨氮。
其次要增強體質:可在在飼料中添加酵母菌、乳酸菌類微生物以增強魚體體質,并定期用多維與飼料拌在一起投喂進行保健,提高魚體的抗病能力。
第三、改良種質:同一品種不同品系羅非魚的發病程度不同,強抗逆性的優良品種可有效減少發病幾率。因此,要加大開發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的力度。
最后,適當提高料質:根據魚類不同的生長階段及天氣的變化的因素,合理的調整飼料的營養結構及投喂量,從而進行科學投喂,切忌投喂劣質飼料或過量投喂等。建議每隔一天,用澳維多肽按250克/包料進行投喂,促進飼料消化率,提高羅非魚體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