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是世界上著名的一種觀賞魚,不論是顏色的艷麗或是體態的優美都可成為觀賞魚類中的姣姣者。錦鯉也是一種著名的觀賞魚,從日本引進我國后,許多城市部在飼養。但由于飼養管理不善,水質控制不好,飼料營養成份不全,防病治病措施不力等多種原因,個別地區、個別養魚戶和養魚場,魚病嚴重流行,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根據本人多年從事金魚、錦鯉疾病防治研究的結果,綜合國內、外文獻報道和群眾養金魚的經驗,總結匯集以供金魚、錦鯉生產單位參考、試用。凡是由植物性病原體引起的魚病,稱為傳染性魚病。植物性病原體通常包括病毒、細菌、真菌、藻類等。我國已發現14種傳染病。
一、痘瘡病
(一)病狀:發病初期,體表或尾鰭上出現乳白色小斑點,覆蓋著很薄的一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灶部分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塊石蠟狀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長到一定大小和厚度,會自動脫落,在原處又重新長出新的“增生物”。病魚消瘦,游動遲緩,食欲較差,常沉在水底,陸續死亡。
(二)病原體:外國文獻報道是病毒,日本的佐野德夫認為不是病毒,而是上皮組織瘤。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在湖北省武漢、沙市飼養的當年魚和一齡金魚常發生此病,秋未和冬季水溫較低時(12℃左右)是此病的流行季節,武漢東湖公園金魚園有兩個水泥金魚池,曾連續三年都發生此病,通常紅鯉、錦鯉對此病很敏感。患病的有魚種、成魚,上海、浙江吳興縣、湖北武漢都發現少數紅鯉、錦鯉患此病死亡。
(四)防治方法:
1、強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魚、紅鯉、錦鯉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滿度,增強抗低溫和抗病力。
2、經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搖蚊幼蟲(血蟲)等動物性鮮活食料,加強營養,增強對痘瘡病的抗病力。
3、用紅霉素10ppm濃度浸洗50-60分鐘,對預防和早期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4、用紅霉素0.4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 10天后再施用藥一次,有一定的療效。
5、用紅霉素10ppm濃度浸洗后,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10天后再用同樣濃度全池遍灑,有一定的療效。
二、出血病
(一)癥狀:病魚的眼眶四周、鰓蓋、口腔和各種鰭條的基部充血,如將皮膚剝開,肌肉呈點狀充血,嚴重時全部肌肉呈血紅色,某些部位有紫紅色斑塊,解剖病魚,腸道、腎臟、肝臟、脾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現象,有腹水,鰓部呈淡紅色或蒼白色,通常各種鰭條、鱗片都較完整。此病狀和草魚出血病很相似,病魚游動緩慢,食欲很差。
(二)病原體:可能是呼腸弧病毒(Reovirus),但至今未分離到病毒。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患病的有當年魚和少數一齡金魚,最小的金魚全長2.9厘米開始發病,能引起金魚大量死亡,此病是急性型,最初僅死亡數尾魚,二、三天大后就有數十尾,數百尾死魚出現一般水溫在25℃~30℃時流行。在湖北省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流行季節。湖北武漢、沙市、上海、江西南昌都出現過此病。紅鯉、錦鯉沒有發病的記載。
(四)防治方法:
1、小金魚培養過程中,適當稀養,保持池水清潔,每周要有三天投喂水蚤、劍水蚤、水蚯蚓等鮮活食料對預防此病有一定的效果。
2、流行季節用漂白粉1ppm濃度全池遍灑,每15天進行一次預防,有一定的作用。
3、用紅霉素10ppm濃度浸洗50~60分鐘,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10天后再用同樣濃度全池遍酒,有一定的療效。
三、皮膚發炎充血病
(一)病狀:皮膚發炎充血,以眼眶四周、鰓蓋、腹部、尾柄等處較常見,有時鰭條基部也有充血現象,嚴重時鰭條破裂。腸道、腎臟、肝臟等內臟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癥,與出血病所不同處是肌肉正常,口腔內部沒有炎癥病魚鱗片通常完整,沒有脫落。病魚浮在水表或沉在水底部,游動緩慢,反應遲鈍,食欲較差。
(二)病原體:是細菌,菌種還有待鑒定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患病的多數是個體大的當年魚和一齡以上的大金魚、錦鯉,春未到初秋是流行季節,可引起金魚、紅鯉、錦鯉大量死亡。水溫20℃~30℃時是流行盛期,水溫降至20℃以下時,仍會出現少數病魚,且繼續死亡,因此危害很大,直至10℃左右不再發現病魚,死亡停止。此病是金魚、錦鯉常見病、多發病,全國各地都有此病流行。
(四)防治方法:
1、合理密養,水中溶氧量最好維持在5毫克/升左右,盡量避免金魚浮頭,以增強抗病力。
2、加強飼養管理。每周除喂全價顆粒飼料外,至少有3天投喂活水蛋、劍水蚤、搖蚊幼蟲、水蚯蚓等動物性食料,并加喂少量蕪萍(瓢莎、芝麻萍),以增強抗病力。
3.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20ppm濃度浸洗魚體,當水溫20℃以下時,浸洗20~30分鐘; 21~32℃時,浸洗10~15分鐘,用作預防和早期的治療。
4.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0.2ppm~0.3ppm濃度全池遍灑、用作預防和早期的治療。如果病情嚴重濃度可增加到0.5ppm~1.2ppm對金魚、紅鯉等仍是安全的,療效更好。
5.用紅霉素2.0ppm~2.5ppm濃度浸洗魚體。水溫在34℃以下,浸洗30-50分鐘,此藥僅用作治療,每大浸洗一次,可以連續3~5天,直到病情好轉。
6.用鏈霉素或卡那霉素注射。每尾大金魚腹腔注射5~10萬國際單位,紅鯉、錦鯉按每一公斤魚體重注射12~15萬國際單位,通常僅注射一次。紅鯉、錦鯉患病嚴重時,注射一次,沒有明顯好轉,可在第五天注射第二次。
7.用氟哌酸(諾氟沙星)內服。每10公斤魚體重每天用藥粉0.8-1.0克,每天1次,連續內服6天,藥粉拌人工飼料投喂,由于用量少,務必和飼料充分拌勻,讓每條病魚都能吃到藥飼,方能起到治療的作用。上述用呋喃西林浸洗或全池遍灑,用紅霉素浸洗等施用外用藥的同時,再結合內服藥,療效更為顯著。
四、粘細菌性爛鯉病
(一)病狀:病魚鰓部腐爛,帶有一些污泥。有時鰓部尖端組織腐爛,造成鰓邊緣殘缺不全、有時鰓部某一處或多處腐爛,不在邊緣處。鰓蓋骨的內衣皮充血,有時破腐蝕成一個略成圓形的透明區,俗稱“開天窗”。由于鰓部組織被破壞造成病魚呼吸困難,常游近水表呈浮頭狀。病情嚴重的病魚,在換清水后,仍有浮頭現象。
(二)病原體:柱狀纖維粘細菌(Cytophaga columnaris),同物異名:魚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oco1a)。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此病危害金由、錦鯉、紅鯉等水溫在20℃以上即開始流行,在長江流域一帶,春未至秋季為流行盛期。水溫在15℃以下時,病魚逐漸減少。此病能使當年魚大量死亡,一齡以上大金魚也常患病,然而紅鯉、錦鯉患病較少。此病是金魚的常見病、多發病,全國各地都有此病流行。
(四)防治方法:
1、當年小金魚適當稀養。經常投喂水蚤、搖蚊幼蟲等活食料,對預防此病發生有明顯作用。
2、用食鹽2%濃度水溶液浸洗。水溫在32℃以下,浸洗5~10分鐘,有效進行預防和早期治療,尤其是鰓和體表寄生蟲感染。
3、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20ppm濃度浸洗。與防治皮膚發炎充血病相同。
4、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全池遍灑。與防治皮膚發點充血病相同。
5.用漂白粉1ppm濃度全池遍灑,此法適用于室外大魚池。
6.用中藥大黃2.5ppm~3.75ppm濃度,每0.5公斤大黃(干品)用10公斤淡的氨水(0.3%)浸洗12小時后,大黃溶解,連藥液、藥渣一起全池遍灑(不論氨水的含氨量多少,一律當作100%純氨水濃度計算)。此藥適用于室外大池,特別是多年使用呋喃類,已經產生抗藥性的金魚、錦鯉養殖場,改用大黃有顯著療效。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