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工業網:從日前召開的第四屆羅非魚產業發展論壇獲悉,我國羅非魚養殖業發展迅速,近10年來產量以平均每年23%左右的速度遞增,穩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在羅非魚的精深加工及產業化等關鍵技術領域與國際市場還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羅非魚產品的主要進口國美國、墨西哥等對羅非魚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羅非魚產業進一步發展仍面臨巨大的壓力。因此,應主要采取七個方面的措施,進一步提高我國羅非魚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瓏鴥攘_非魚產業的發展現狀
羅非魚是原產于熱帶、亞熱帶的暖水性魚類。由于其食性廣、抗病力強、成長快、繁殖力強、環境適應性強,其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世界推薦的水產養殖品種。隨著全球性海洋捕撈漁業資源的衰退,國際市場對水產養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在眾多的養殖品中,羅非魚以其肉質厚、骨刺少、便于加工保鮮,而且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肉質細嫩、略有甜味、老少皆宜、無殘毒、符合人類追求健康食品的要求等優點,成為公認的健康食品,在國際上被稱為“21世紀之魚”。
中國大陸的羅非魚養殖始于20世紀60年代。從1978年起,中國大陸多次引入羅非魚優良品種,這使我國羅非魚養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羅非魚產量逐年增長,1995年-2006年期間,我國羅非魚總產量平均年增長率為23%。
我國羅非魚產業發展迅速,養殖生產量居世界首位。據了解,羅非魚在中國大陸的養殖分布很不平衡,南方沿海地區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省區的羅非魚養殖發展迅速。2006年羅非魚主要產區的產量占全國羅非魚總產量的百分比分別為:廣東47.3%、廣西16.2%、海南17.5%、福建8.9%、云南2.7%。具體生產情況如下:
廣東省。是我國養殖羅非魚最早、養殖面積最多和產量最高的地區。2005年全省羅非魚出口量為7.1萬噸,創匯1.6億美元;2006年出口量為10.2萬噸,創匯2.2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的62.1%、60.3%。
海南省。近幾年羅非魚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到2005年年底,全省羅非魚養殖面積29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約19萬畝,山塘、水庫10萬畝。全省羅非魚總產量從2003年的10.1萬噸上升至2006年的19.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7.5%。近3年該省羅非魚產量增幅為31%,成為全省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品種。
廣西壯族自治區。養殖羅非魚具備優良條件,養殖產量逐步上升,總產量從2003年的11.4萬噸上升至2006年的18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6.2%。近3年全自治區羅非魚產量增幅為19.3%。
福建省。2006年該省羅非魚總產量為9.9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9%。這幾年全省羅非魚產量基本保持穩定。
云南省。2006年全省羅非魚產量為30059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7%,居第五位。
此外,江西、四川、湖南、貴州也有羅非魚養殖,2006年產量分別為5779噸、2680噸、2491噸、765噸。
在生產保持較快發展的同時,近幾年我國羅非魚出口也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連續幾年增長率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羅非魚出口量為10.7萬噸,出口總金額為2.31億美元;2006年出口量為16.4萬噸,出口總金額為3.69億美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52.8%和59%。其中美國為我國羅非魚最大出口國。羅非魚主要出口省份為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青海、湖南、山東和遼寧等其他省份也有少量出口。
。覈_非魚產業進一步發展具有較大優勢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認為,我國羅非魚產業進一步發展具有較大優勢。
氣候條件適宜,特別是泛珠三角區域的氣候有利于羅非魚的生長,養殖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羅非魚幾乎全年都可以生長,是羅非魚養殖自然條件最佳的地區。目前,廣東、廣西、海南、福建4省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5%以上,養殖產地和加工企業的集中,為發展產業化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養殖技術日趨成熟。我國羅非魚養殖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多種養殖模式,包括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工廠化流水養殖和與其他養殖品種混養等。無論哪種養殖模式,從苗種、飼料、加工等技術已能完全控制,在各個環節中都有良好的技術儲備。
養殖和加工生產成本低。中國羅非魚養殖成本較低,僅為每公斤0.7美元,是羅非魚世界主要養殖國家中成本最低國家之一,而美國羅非魚產品成本每公斤在2美元。相比之下我國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這是我國羅非魚出口的最大優勢所在。
政策優勢。我國相關省區在發展羅非魚產業上均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保證其發展。如:廣東將羅非魚列入出口水產品的優勢品種之一。海南省專門出臺了羅非魚產業化行動計劃,在全省實施“一條魚工程”。根據《海南省羅非魚產業化行動計劃》,海南將成為我國主要的羅非魚出口基地,2010年全省養殖面積將達44萬畝、總產量將達30萬噸,總產值25億元,比2005年翻一番;加工出口將達8萬噸,欲將海南建成我國主要的羅非魚優勢水產品出口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2004年5月專門為羅非魚產業發展出臺一項政策,要求全區適宜發展羅非魚的地區進一步加快羅非魚的產業發展,力爭用5年時間使全區羅非魚養殖面積達到2萬公頃,年產量30萬噸,年創匯1.5億美元。
。覈_非魚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球羅非魚的消費量在逐步上升,我國羅非魚產量也在不斷增長,羅非魚在出口方面還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隨著參與到羅非魚產品競爭行列的國家日益增多,羅非魚市場的競爭將不斷升級,形勢不容樂觀。而我國羅非魚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進一步發展尚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羅非魚產業化發展不平衡、產業化程度不高。我國羅非魚養殖大部分規模較小、較分散,科研、苗種、養殖、流通、加工、飼料和技術推廣等各環節還處于各自獨立的狀態,產業化程度不高。
二是羅非魚生產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池塘老化。我國羅非魚養殖多以農戶為主,高標準的養殖池塘只占約1/2,其余均為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開發的舊池塘,標準低、設施簡陋,難以適應優質商品魚養殖技術的要求。
三是羅非魚苗種體系不健全,良種覆蓋率不高。由于羅非魚良種基礎研究技術力量薄弱、投入少,目前羅非魚良種良苗覆蓋率僅為50%左右。
四是技術支撐薄弱,養殖技術推廣工作較為被動。我國羅非魚產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儲備不足,從事養殖技術推廣的科技人員偏少,與快速發展的羅非魚產業對技術的需求極不協調。
五是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操作規范意識淡薄。由于養殖以農戶為主,羅非魚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羅非魚的苗種標準、飼料質量標準、養殖環境標準、運輸和加工包裝標準等一系列標準及其相關操作規程有待進一步完善。
六是行業自律、品牌意識不強。我國羅非魚養殖、銷售和加工行業內的自律性不強、協調性不夠,行業組織和農民協會組織處于起步階段,應對千變萬化的國際市場的能力有待提高。
--從政府、企業的角度出發,采取措施不斷增強我國羅非魚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為保證我國羅非魚產業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迫切需要從政府、企業的角度出發,不斷增強羅非魚產業的綜合競爭優勢。
首先,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加大對羅非魚產業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發展羅非魚產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來好博士、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養殖處處長潘駿博士等認為,各省區在規劃羅非魚產業發展時應做到兩個結合: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與全國羅非魚發展的思路框架相結合。此外,政府還應集中扶持發展優勢羅非魚產業,采取多種措施激活民間投資,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農戶養殖羅非魚的農業信貸支持力度。
其次,提高羅非魚產業化科技含量,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大羅非魚科技投入,對生產中的難點和熱點課題,組織科技攻關;通過技術培訓,圍繞羅非魚健康、高產、高效養殖等主要技術,實現漁業科技與示范戶“零距離”。
第三,建立健全水產苗種管理體制,鼓勵和支持民營良種場建設,推進羅非魚苗種產業化進程。加強苗種繁育技術和種質改良技術引進,提高羅非魚種質水平;建立水產苗種質量標準及相應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第四,注重水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質量監控和病害防治體系。重視ACC(水產養殖認證)、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產品質量認證,提高羅非魚出口的競爭力。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新技術,提高商品魚質量水平;完善羅非魚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建設。
第五,創建羅非魚產地品牌,打造羅非魚綠色產業。羅非魚加工出口企業的發展重點應從數量轉變為質量,創立我國羅非魚“綠色”“生態”的品牌。
第六,扶持龍頭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龍頭企業是帶動羅非魚產業化的經營主體,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稅收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給予優惠,使其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增強其產業帶動能力,提高羅非魚產業化水平;同時注意分散出口市場,化解市場風險。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