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人民日報訊:要大閘蟹還是要干凈水?這曾是蘇州陽澄湖人面臨的一個“生死抉擇”。
多年來,以盛產大閘蟹馳名的陽澄湖,大面積網圍養蟹,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加速了湖水富氧化程度,并引發日益嚴重的藍藻蔓延,水產增長與環境惡化并存。
如今再到陽澄湖旅游的人會發現,陽澄湖以往盛行的網圍養殖方式正在改變,被污染的湖水水質和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開始恢復,呈現出蟹與水“和諧共生”的景象。
從“生死抉擇”到“和諧共生”,陽澄湖的今昔之變,轉變的是發展觀念,拓寬的是發展思路。
經濟發展,既要快,更要好;產品盈利,既靠數量,更靠質量,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過度的圍網養蟹,造成湖水水質惡化,大閘蟹質量下降,結果蟹的數量增長了,但大多數養殖戶反而虧本了。不僅如此,因為湖水被污染,質量無法保證,陽澄湖大閘蟹這一品牌本身也遭到威脅,進而影響到陽澄湖這一支柱產業的長遠發展。
發展經濟離不開對資源的利用,但是這種利用應該是可持續而非掠奪式的利用。歷史已無數次地告訴我們,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不可取,殺雞取卵的發展路子走不得。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陽澄湖人通過壓縮圍網面積,合理控制養殖,種植水草,改善水質,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保障了大閘蟹的質量,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環境是一切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湖水干凈,養蟹興旺;湖水污染,養蟹無望”,現實面前,這樣的認識逐步深入大閘蟹養殖戶腦海。但要減少產量,確保湖水水質,在每個養殖戶自覺自愿的同時,更要靠政府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生態學上有一個著名案例叫“公地的悲劇”:一群牧民同在一塊公共草場放牧,一個牧民想多養一只羊增加個人收益,雖然他明知草場上羊的數量已經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牧民將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從自己私利出發,肯定會選擇多養羊獲取收益,因為草場退化的代價由大家負擔。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時,“公地悲劇”就上演了――草場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最終導致所有牧民破產。個人私利與社會公益之間的矛盾產生了“公地的悲劇”。要避免這種悲劇,必須有一個主體站出來代表社會公益,那就是政府。
從“生死抉擇”到“和諧共生”,陽澄湖水清澈的背后,正是政府行為主導的結果。從制定治理規劃,到聘請水產專家傳授生物修復方法,從宣傳科學養殖、生態養殖,到促使陽澄湖網圍養殖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資源消耗型向生態共生型轉化,陽澄湖湖區生態環境趨好,每一步,我們都看到了政府行動的身影。
當前,科學發展觀日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在涉及到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關系的時候,公眾參與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政府主動承擔責任,在努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中,確保發展的全面性、可持續性、協調性,只有這樣,才能既贏得金山銀山,又保住綠水青山。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