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企業爭相推廣的巴沙魚又處于風口浪尖上,看好之人認為它是替代羅非魚的不二選擇,不看好之人則表示它將會帶來一場災難。我們姑且不論推廣巴沙魚的利弊,需要思考的是今年行業為何會興起巴沙魚推廣熱潮。
原因無非是羅非魚遇到諸多不利,海外流通市場遇阻且國內消費市場增長緩慢、行情低迷長達3-4年之久且仍未好轉、產業鏈上下游競爭激烈且面臨嚴重寒冬期……毫無疑問這是零和博弈的存量市場;在市場份額一定甚至下滑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生存,只能刺刀見紅、彼此廝殺,養殖、種苗、飼料、流通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利潤日趨下降甚至虧損,最后兩敗俱傷,但是仍然難以看到羅非魚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不少企業為了生存和破局,便聯合起來推廣在中國消費量日益增長的巴沙魚,試圖慢慢替代羅非魚,將存量市場(羅非魚)轉變為增量市場(巴沙魚),這不僅變成兩個品種之間的競爭,更是觸動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博弈,所以難免引發爭論,但是企業從尋找增量市場的角度看來,引進巴沙魚無疑是正確的。
然而, 在中國水產養殖業結構性調整期和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從越南巴沙魚和國內巴沙魚的養殖成本、養殖技術、消費市場等競爭維度分析,巴沙魚如何替代同檔次的羅非魚,其發展前景著實令人深思。
尋找增量市場,不少企業恐怕搬起石頭砸傷自己的腳;而面對存量市場,很多企業不變卻可能意味著等死,變亦可能是找死。因此,企業在尋找增量市場的過程,必須要迎合優化我國水產養殖業結構的方向去轉型,哪些屬于戰略性新興增量市場,哪些屬于傳統(夕陽)增量市場。
從我國三四十年水產業結構發展歷程來看,可以簡單總結為四個階段:
2000年前,結構性雛形階段,物質缺乏時代,各種水產品百花齊放;
2001—2011年,奠定結構性時期,以大宗淡水魚、對蝦為主、特種魚為輔,草魚、對蝦、羅非魚、鯉魚、鯽魚等幾大品種快速發展并奠定水產業基本格局,生魚、金鯧魚、海鱸、黃顙魚、加州鱸、桂花魚等品種也快速發展,但是產量難以左右水產結構性變化;
2012-2016年,以大宗淡水魚、對蝦等品種稱霸的結構性格局日趨穩定;
2017年至今,水產產業格局又結構性調整,以河蟹、小龍蝦、加州鱸等品種崛起為代表。
恰似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傳統經濟(房地產、石油、金融、出口、基建等)已經很難帶動經濟的升級,需要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汽車、芯片等高科技產業增加新動能方能引領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水產業也是如此,河蟹、小龍蝦、加州鱸、石斑魚、桂花魚等品種快速崛起開始引起結構性調整,傳統的羅非魚、草魚等品種產量比例不斷下降,這就是未來幾年我國水產業結構性調整時期,也就是企業尋找戰略性增量市場的關鍵方向。
以小龍蝦為例,這一以前無人問津的品種,短短幾年產量增長數十倍,去年產量達到112萬噸,但是消費市場缺口仍有100萬噸左右,巨大的消費市場引發華中、華東地區水產業格局巨變,無論動保企業還是飼料企業,紛紛戰略聚焦小龍蝦這塊增量市場。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