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我國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為充分發揮科技對漁業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農業部漁業局組織國內60余家科研教學單位,著力實施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優質高效淡水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項目和“農林動植物新品種培育”重大項目中的2個水產育種課題。項目實施以來,經過各項目承擔單位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階段性研究任務,達到了預期階段性目標,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本期重點對農業部漁業局組織實施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漁業項目的有關重大研究進展進行介紹。
優質高效淡水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
項目針對我國水產養殖業重大技術需求,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優質高效”為目標,重點開展了優質安全高效養殖技術,環保高效漁用飼料開發技術,漁藥安全使用和疫苗研制技術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和創新集成。主要研究進展如下:在養殖模式方面:一是通過對池塘傳統養殖模式的改造,開發出高效池塘水質調控微生物強化,固定化微生物修復等7項技術;建立了“人工濕地-池塘模式”,“魚-稻”等復合養殖模式,在種苗選擇,飼料投喂,水質調控等養殖全程實行電腦自動化管理,進一步提高了養殖產量及產品質量。二是優化了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產品質量全程控制技術體系,初步建立了優質高效養殖模式和規模化生產技術,建成養殖示范區20多萬畝,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產品標準。三是開展了湖泊和水庫漁業資源增殖和環境保護研究,提出了長江中下游湖泊“兇猛魚類-鲴類-河蟹”混養的優質高效復合漁業模式,為湖泊和水庫漁業研究探明了新的發展模式。四是開展了淡水魚工廠化節能節水養殖模式研究,研制開發出7種高效水質凈化設備和低壓增氧設備,初步建立了標準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經濟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提高了我國淡水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水平。
在苗種繁育方面:實現了哲羅魚全人工繁殖,年生產發眼卵80萬粒,5厘米幼魚35萬尾,建立了親魚培育技術流程,篩選得到一批抗病力較強的魚種。通過食物結構及外源物質對大鯢性腺成熟的作用與機理研究,解決了大鯢雌雄性發育不同步,雄性發育差,精子活力不足等難題,為大鯢大規模人工苗種繁育奠定了基礎。同時,利用免疫學方法解決了鱘魚幼魚早期性別鑒定的難題,為實現鱘魚人工規模化繁殖突破了技術瓶頸。
在飼料開發方面:研究了大黃魚、鱸魚、軍曹魚、石斑魚、草魚、鯽魚和河蟹等代表種對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素需要量及對主要飼料原料的生物利用率,在建立超低魚粉配置技術上,確定了羅非魚、鯉魚和鯽魚飼料中魚粉含量最低值,為高效環保配合飼料的推廣普及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魚病防控研究方面:針對草魚出血病和鱖魚虹彩病毒病等海淡水經濟養殖動物疫病,開展病原抗原特性分析,研制出高效實用疫苗粗制品10余種,疫苗注射免疫保護率約80%。研制的疫苗在我國部分省市進行示范應用,免疫魚成活率明顯提高,取得了較好的免疫效果。
在漁藥創制方面:針對孔雀石綠等禁用藥物,初步得到2株具有較好生物防治效果的菌株和2種孔雀石綠替代藥物;開展了微膠囊制劑等新型漁藥制劑的研制,初步得到恩諾沙星等藥物的微膠囊制劑,為提高漁藥在機體內的藥效提供了新方法。建立了沙拉沙星、雙氟沙星等多種藥物在中華絨螯蟹等多種水生動物不同組織內殘留檢測方法,確定了最低檢測限量,為藥物的安全使用積累了大量的數據。
水產新品種培育
以我國水產重要養殖種類為研究對象,通過傳統育種手段和現代育種技術相結合,集成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建立較為完整的羅非魚等主要養殖魚類新品種培育技術體系,并培育出了一批養殖新品種(系)。主要研究進展如下:
高產優質蝦、貝、藻類新品種選育
在遺傳背景研究方面:采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分別對中國對蝦、斑節對蝦、凡納濱對蝦、青蝦、河蟹、海帶等品種進行了遺傳背景分析,建立了上述品種的家系30個,對這些品種的不同家系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和生長、抗逆、抗病等性狀的測定,并初步進行了生長,抗逆等經濟性狀的遺傳力評估;研究了遺傳標記與經濟性狀的相關性,并進行了雜交育種實驗,對雜種的生物學、遺傳特性進行研究。這些基礎研究為品種培育提供了基礎遺傳學數據。
在品種培育方面:以“黃海1號”中國對蝦為基礎,構建了48個全(半)同胞家系,選育出抗高氨氮家系5個,抗高pH值的家系6個。獲得了兩個斑節對蝦原種基礎群體的野生親本,快速生長群體選育到F3代,生長速度比F2代明顯提高。已選育凡納濱對蝦基礎群體10000對和核心繁殖群體2000對,初步建立了30個全同胞家系和30個半同胞家系,選育的F4代抗病家系抗病性比第三代提高了40%。
篩選了青蝦優良雜交組合1個和育種材料1個,建立了35個家系。建立了河蟹類標準化鑒定技術,完成了F3代長江水系河蟹親本500組選育,培育優質一齡蟹種300萬只。櫛孔扇貝快速生長家系選育到F5代,建立了紅色和褐色兩個群體。建立了5個三角帆蚌選育家系,構建了三角帆蚌和池蝶蚌雜交配套系。
主要養殖魚類新品種選育
在淡水魚方面:已培育出“夏奧1號”奧利亞羅非魚新品種1個;研究并完善了橙色莫桑比克羅非魚與荷那龍羅非魚的雜交制種技術,有效改善了羅非魚品質。成功構建了建鯉F2代選育家系81個和對照家系19個。篩選出一個具有明顯生長優勢的銀鯽個體,并經過多代雌核發育繁育擴群,獲得1000尾500g左右繁育親本,生長速度提高18%;初步獲得了一個起捕率超過85%,抗寒力強的一個鯉魚新品系—易捕鯉,目前已繁殖到F5代;已培育出人工雌核發育二代鰱選育系2齡魚,經過145天飼養,選育系鰱比普通鰱體重生長快近20%。
在海水魚方面:建立了大菱鲆28個父系半同胞家系,64個母系全同胞家系,并建立牙鲆半同胞家系和全同胞家系63個,初步建立了牙鲆家系抗病力測定方法,為大菱鲆和抗病牙鲆的良種培育提供了技術支撐。
南方漁網編輯:陳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