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是目前我國養殖規模較大的淡水蝦類品種之一。蝦稻共作綜合種養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水環境,在稻田里既種稻又養蝦,實現蝦稻雙豐收,具有成本低、見效快、易操作、風險小的特點。
稻田生態環境中豐富的天然餌料生物和有機質,不僅降低了小龍蝦的養殖成本,而且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小龍蝦在稻田中清除雜草和害蟲的同時,為水稻松土,在最低限度影響水稻產量的同時生產出低殘留或無殘留的稻谷。蝦稻互利共生,可使稻田的生產潛力和效益得到發掘,實現一田兩用、一水兩用,有利于農民增收。
我們在彭澤縣太泊湖的蝦稻共作基地進行了蝦稻共作養殖,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養殖情況總結如下。
一、養殖情況
1、稻田條件
稻田2塊,面積分別為35畝和40畝。稻田選在水質良好、水源充足、無污染、保水性好、排灌方便、雨季不淹、旱季不涸、底泥為壤土的田塊進行。
2、稻田改造
(1)蝦溝:在稻田四周距埂面2~3米處開挖環溝,環溝不宜太寬,溝上端寬3~4米、底端寬1~2米、溝深1~1.5米、坡比1∶2.5,溝太深不利于種植水草,小龍蝦在溝底時也容易缺氧。利用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高、加寬、加固田埂,田埂高于田面0.5~0.6米,埂寬0.8米,田埂加固時的泥土要進行夯實,以防小龍蝦打洞后在雨天發生田埂坍塌。進排水口分別建在稻田兩端,進水口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進水口設置60目篩絹網布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魚類及其魚卵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形溝的低處,排水口設置40目密眼網罩,防止小龍蝦潛逃。
(2)防逃措施:用塑料薄膜在田埂四周內側形成防逃圍欄,圍欄埋入地下30厘米,高出田埂70厘米,用竹樁固定,竹樁置于圍欄外側,樁距1.5米。
3、種養準備
(1)清塘消毒:3月2日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為100千克/畝。3月5日向溝內注水80厘米,使用茶粕消毒,用量為25千克/畝,使用前加5%食堿用水浸泡2~3天,將浸出液稀釋后潑灑至溝中以殺滅野雜魚和敵害生物。
(2)施肥:3月20日將充分腐熟的豬糞肥堆放于環溝四周的水邊,每畝環溝的堆肥量為200~300千克,底泥多則少投,少則多投,肥料適度肥水后可以培育出底棲餌料生物和水生植物等天然餌料供小龍蝦攝食,以降低養殖成本。
(3)水草種植:環溝內采取伊樂藻與苦草比例為4∶1混種的方式,伊樂藻的種植期在11月-翌年2月,宜每間隔2米種植一簇,苦草的播種期在2-3月,水草總覆蓋面積占環溝總面積的40%左右,呈點狀分布,以利于溝內水流通暢。
4、蝦苗放養
3月27日,選用本試驗基地繁育的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附肢齊全、活動能力強、無傷無病的蝦苗放養,放養量為6000尾/畝,規格為120尾/千克。蝦苗進入地籠后應及時起蝦,防止蝦苗產生應激反應,蝦苗放養前用4%的食鹽水溶液浸泡消毒10分鐘左右。
5、日常管理
(1)投喂管理:飼料投喂要求做到“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采用多種飼料輪喂方式,提高小龍蝦的消化酶活性,促進生長。前期主要以腐熟的農家肥肥水和投喂人工飼料為主,中、后期主要投喂水草、麥麩、餅粕、豆渣和人工配合飼料。成蝦養殖階段,每月投喂1次水草,投喂量為100千克/畝;動物性餌料每天投喂2次,每次為3~5千克/畝;農副產品和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為蝦總重量的1%~3%,均在傍晚投喂。定期在飼料中加入免疫多糖和多種維生素有利于小龍蝦體質的增強,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2)水質管理:水質管理必須滿足小龍蝦和水稻的生長,水位通常是“前淺后滿”、水質為“前肥后瘦”。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位逐漸提高至50~60厘米,使稻田水溫穩定在20~30℃,以利于小龍蝦生長,避免提前硬殼老化。要求水中溶解氧≥4毫克/升,pH 7.5~8.5,每20天潑灑1次EM菌等生物制劑,分解、吸收水中有害物質,以改良和調控水質。
(3)病害防治:稻田生態環境較好,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較強,小龍蝦發病率較低,一般采取疾病預防為主,從提高蝦體質、改善和優化環境、生物防治疫病、生物改良底質入手,合理使用微生態制劑,有效并持久維護好水質,不僅預防蝦病,還可以增產增收。
(4)田間管理:曬田要堅持輕曬或短曬,即曬田時,使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邊表土不裂縫和發白。田曬好后及時恢復原水位,曬田時間過長,對稻田中的蝦苗有傷害作用。如發現蝦苗有異常反應時,應立即注水。施肥要堅持“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在插秧前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畝施發酵腐熟的有機糞肥1000~1500千克。追肥主要選用葉面噴施生物肥、生物鉀肥、有機液肥和沼液等,可以追施1次尿素和過磷酸鈣,嚴禁使用氨水、碳酸氫銨、硝態氮肥和以硝態氮肥作基肥生產的復(混)合肥作追肥。
6、捕撈
成蝦采用地籠捕撈,地籠網目規格為1.5~2.0厘米,捕大留小,輪捕輪放。第一茬蝦捕撈從4月底開始,到6月上旬結束;第二茬蝦捕撈從7月底開始,到9月底結束。4-6月捕撈時一般在傍晚沿環溝放置地籠,每隔6~7小時收蝦1次。7-9月氣溫較高,應每隔4~5小時收蝦1次,防止小龍蝦在蝦籠中缺氧死亡。
二、產出情況
1.放養及產出情況(表1)
2.經濟效益分析(表2)
3.利潤、投入及產出情況(表3)
三、管理總結
1、水草除了為小龍蝦提供植物性餌料,還可凈化水質和成為蝦蛻殼的隱蔽物。種植水草是蝦稻共作中的重要環節。養殖過程中保持適量的水草覆蓋率,有利于稻田養殖優良生態環境的維持,為小龍蝦的穩產和高產提供了重要保障。
2、每日堅持多次巡池,檢查水稻的生長情況,及時補苗、曬田、施肥、追肥,使用生物制劑預防、控制水稻病蟲害;檢查防逃設施是否完好,觀察水質變化及蝦的活動、攝食和生長情況,并根據天氣變化及時調整飼料投喂量,及時采用改良水質和底質的方法預防蝦病,為稻田的穩產和高產提供重要保障。
3、小龍蝦有掘穴習性,夏季水溫過高時常掘洞穴居,小龍蝦的體重會減輕,品質及成活率會下降,適當放大地籠網目規格及時起捕達到商品蝦規格的成蝦,騰出空間讓幼蝦快速生長,捕大留小,輪捕輪放,是小龍蝦增產增收的重要措施。
4、水位管理必須滿足小龍蝦、水稻生長的共同需求。夏季水溫過高會促使小龍蝦轉變成為生長較慢的紅殼蝦,導致商品蝦規格偏小,成活率降低。水溫過高還會導致小龍蝦的餌料系數升高,商品蝦的品質下降。高溫季節時及時調高水位、降低水溫,保證蝦、水稻的正常生長,是稻田綜合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
5、蝦稻共作將水稻、水產兩個農業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是一種以發掘稻田生產潛力和效益的生態生產方式,有效地利用了我國農村有限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降低了稻田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實現了蝦稻雙豐收,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合理的蝦稻共作方案,不僅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可降至最低,還能生產出低殘留或無殘留的稻米。蝦稻共作具有成本低、見效快、易操作、風險小的特點,投入與產出比接近1∶3,是小龍蝦養殖效益較好的一種生態養殖模式。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