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鯽魚生產模式
在生物分類學上,鯽魚屬鯉形目鯉科鯽屬。鯽魚是我國最常見最普通的淡水魚類之一,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域以外的各大水系。除了大宗普通品種之外還有一大批因為氣候、環境和食物不同造就的地方特色優質鯽魚,以及引進的外來鯽魚品種。鯽魚是雜食性魚類,食性廣、適應性強、繁殖力強、抗病力強、生長快、對水溫要求不高,便于養殖,是我國重要的養殖性魚類。其實,我國鯽魚人工馴化繁養殖的歷史很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興起于唐宋,在明清得到大范圍推廣,成為全國性養殖經濟魚類。當然,最初該魚養殖的自繁自育和天生天長的靠天收,隨之傳統大宗的青草鰱鳙魚養殖的興起,該魚逐步成為四大家魚人工養殖主要混養品種之一,更由于加州鱸、鱖魚、鰻魚、斑點叉尾鮰、烏斑雜交鱧、尖塘鱧等肉食性名優高檔魚類養殖業的興起,該魚在水產養殖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成為水產養殖熱點。以廣東鯽魚養殖生產實踐為例,目前,該魚養殖生產模式分為五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成為一個細分產業。
1.原種保有
將野生鯽魚馴化為家養鯽魚,構建原種親本種群,這是開展該魚養殖的基礎,這是一個商機,吸引了很多漁業龍頭企業的參與,按照江河水系和湖泊水域劃分,全國都建設一批鯽魚原種場,當然,廣東積極參與該體系建設也構建起了一批鯽魚原種場,它們通過引進和保有原種鯽魚構建起了一個原種親本種群,每年都能向社會供應原種鯽魚親本,滿足該魚良種場、種苗繁育場的需要,給予該魚種苗生產提供支持。
2.良種選育
主要由兩大模式構成,(1)傳統選育模式,即按照群體性和家系兩大技術路線開展良種選育,前者是提純復壯,優選生長性能更加優良的下一代或者是運用原種與家養種交配提高家養種下一代的生物學性狀,后者是雜交選優,主要是運用遠緣血緣或者是地緣進行雜交,正交或者回交,在雜交下一代中選擇更加優良的作為儲備親本,構建更加優良的親本種群;(2)現代選育模式,將分子生物學或者基因組學等現代生物學原理及其技術運用到鯽魚育種中,人造鯽魚新品種,例如全雌性、三倍體等鯽魚,它們最突出的特點是性腺不發育、不繁殖,長得快、體型大,肉質優良,味道更加鮮美。這是鯽魚養殖最為關鍵的一環,是該魚養殖的增長點,廣東許多水產養殖高新技術企業投入其中,例如海大集團、通威股份以及佛山三水白金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等漁業種業龍頭企業,每年都能研發和向市場推出一批優良鯽魚新品種,以滿足養殖生產需要。
3.種苗繁育
該商機吸引了許多養殖企業、大戶和專業戶參與,它們依托該魚商品養殖生產,向上延伸,通過構建該魚原良種親本種群,每年春夏秋三季都開展種苗繁育,即通過生態和生理刺激,實現雌魚排卵、雄魚排精,體外受精,通過孵化受精卵生產出種苗,一年有三次收成,該環節讓其獲利頗豐。
4.苗種培育
這是種苗繁育的下一個環節,即通過施肥尤其是生態有機肥主要是綠肥培育枝角類、橈足類等基礎生物餌料,或者是投喂豆漿、牛奶、雞蛋之類的鮮活飼料把該魚由幼體即魚花、稚體即魚苗培育成為亞成體即魚種。該生產環節對場地環境和生產條件要求不高且具有投入少、產出高、時間短、效益高等特點,更吸引了很多水產養殖專業戶,他們將其水產養殖生產設施整治改造一番就可以根據養殖需要開展該生產,每年都能獲得不菲的經濟收入。
5.商品養殖
即將苗種投放到池塘等半封式,江河、湖泊等開放式和集裝箱等封閉式水域,通過全程控溫和調節水質以及投喂人工飼料把魚由小養大,養至商品規格。其中普通漁農參與的主要是該魚成魚養殖,主導模式是池塘養殖。
二、鯽魚池塘養殖技術
池塘養殖鯽魚主要采用在成魚池中混養、魚種池套養、親魚池套養和池塘主養等四種養殖方式。
1.單一品種精養
池塘主養鯽魚要求面積以0.1-0.2公頃為宜,水深1.5米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的淤泥。放養魚種前要清淤、曬塘、施放基肥,放養一周之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消毒后2-3天注水,注水時用網柵在入水口過濾以防止野雜魚入池。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畝放養規格魚種2000—3000尾。日常投喂精飼料為主,結合施肥培養水質為輔。采用定點投喂,日投喂量根據魚體生長情況、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強度而定,并根據水質情況適時施肥或加注新水。
2.成魚池中混養
在青、草、鰱、鳙以及鯉鳊鯪等傳統大宗家魚、加州鱸、鱖魚、烏斑雜交鱧等名優品種成魚池中混養鯽魚,混養鯽魚要放養大規格魚種。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即冬季放養較春季放養效果好。放養密度每畝水面150-250尾。主要是運用鯽魚的底棲性和雜食性,攝食殘飼和糞便,調節水質和調養水體。
3.在親魚或者魚苗池套養鯽魚
可在青魚、草魚、鰱、鯉等魚親本池套養成魚。套養池塘面積要求0.1-0.2公頃,水深1.0-1.5米。池塘的清理、消毒、施基肥等均與常規的方法相同。鯽魚在其他魚苗池套養,只能放養當年孵出的魚種。不論是親本池還是苗種池套養鯽魚,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一般在主養當年孵出的魚種分塘轉人過冬魚種培育時,就應立即放人當年孵出的鯽魚種養殖;放養規格宜大不宜小,放養密度為每0.07公頃水面150-250尾。
4.農業綜合生態種養
主要是稻田養殖鯽魚,其中該模式還可推廣到種植蓮藕、菱角、茭白等挺水經濟作物中,在其中挖坑修渠放養鯽魚首先是避免了施用化肥和農藥,因為鯽魚在其中就發揮了施肥和病害防治的作用,其次提高了魚及有關經濟作物的品質,打造地方區域公用品牌,可以獲得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三豐收。
結論
在傳統大宗淡水養殖魚類中,鯽魚擁有百搭之魚的美譽,這是因為它是最佳的混養魚類品種,同時隨著它的遺傳育種技術的突破,它已經逐漸成為單一主養魚類,同時,它還有一個分支這就是雜交變異的鯽魚,該類鯽魚或者顏色五彩斑斕,或者體型奇形怪狀,這就是金魚,由此生發出一個金魚產業。在全國乃至世界水產養殖地理分布和總量構成中,廣東都擁有一席之地,其中之一就是鯽魚,廣東在食用鯽和觀賞鯽養殖兩方面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鯽魚品種標準、技術規范和市場價格行情走勢的風向標,擁有極其遠大光明的發展前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