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水產養殖影響是全方位的,為此,我們邀請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國家特色魚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等專家從各自專業角度對當前生產進行指導,以期能減少疫情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促進今年漁業生產增產增收。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部署,落實農業農村部有關要求,切實做到“兩手抓”“兩不誤”,指導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產養殖生產,支撐“菜籃子”供給,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積極組織體系專家編寫《春季大宗淡水魚養殖技術操作指南》,供各地在春季水產養殖生產中參考。
一、種苗生產指南
春季是大宗淡水魚種苗需求量最大的季節,為滿足春季有足夠的優質種苗用于養殖生產,近期需要進一步強化優質親本的選擇和培育,主要是要做好親魚的營養強化工作。
1做好親魚培育
開春以后,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水溫隨氣溫不斷回升而上升,對于草魚和團頭魴親魚,早春可利用數量有限的黑麥草和一定量的精料,力爭早投喂、早開食、早生長。此外,還應每10天對親魚沖水1次,臨產前1周,每天沖水2小時,促進親魚活動。對于鰱鳙親魚,春季重點是保持良好水體生態,每月沖水2次,保持水質中等肥度,可利用本塘水沖本塘。鯉、鯽屬雜食性魚類,性腺是在Ⅳ期越冬,春季水溫達15℃以上時,即開始產卵繁殖,注意培育水溫。對于三北地區,春季主要是做好親本池塘的水質調控,當水中溶氧低時,須及時破冰增氧。下雪后,要及時掃雪,增強透光率,促進光合作用。
2做好魚苗繁殖
長江流域春季主要是開展鯉、鯽魚苗繁殖,華南地區可開展多數大宗淡水魚魚苗繁殖,我國北方因春季氣溫還很低,不能開展魚苗繁殖。
繁殖親魚選擇。雌親魚的選擇:繁殖季節成熟雌親魚的腹部膨大,松軟,腹部有明顯的卵巢輪廓,手摸有彈性,生殖孔微紅。胸鰭內側由內向外手摸光滑。成熟的雄親魚,其胸鰭內側,特別是第一鰭條上有明顯的櫛齒狀突起,由內向外手摸有粗糙感。輕壓雄親魚后腹部,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后迅速散開為好。雌、雄親魚配組。主要根據授精方法和雌雄親魚體重來定。采用人工授精時,雌、雄魚比例2 :1或3 :2;采用人工催情、自然產卵受精時,雌、雄魚比例1 :1或2 :3。具體實踐中,應依雌魚產卵量和雄魚精液量靈活掌握。
受精卵孵化。常用孵化器有: 孵化環道、孵化桶、孵化缸等。孵化用水應符合GB11607的規定;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無毒無害,用水須經過70~ 80目尼龍篩絹過濾以防止敵害生物。團頭魴、鯉等粘性卵可以脫粘后進行孵化。孵化管理:流水孵化時,受精卵在孵化開始時水流可小一些,魚卵在水體中上下翻動為好,至出膜時,水流可加大,仔魚出膜后可調小。至魚苗腰點(鰾)出現,能平游時方可出池。經常洗刷過濾設備,輕輕擺動魚巢,尤其出膜時應更勤。防止死苗和溢苗,應有專人值班,并作好日志。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受精卵一般經過5~ 7天的孵化,其時間與水溫相關,至魚苗腰點(鰾)出現,卵黃囊基本消失,體色正常,能平游時方可出池,出售或下池進行魚苗培育。
3做好苗種培育
魚苗下塘前1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池塘消毒2~3天后注入新水0.5~0.8米,進水管用60目篩絹扎牢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塘。魚苗下塘前一周,每畝施發酵有機肥300~400千克,也可以用無機肥或生物菌肥(按產品說明書施用)培水,水體呈油綠色或茶褐色,水體透明度為20~30厘米。
魚苗投放。魚苗放養時間應選擇在晴天上午,池塘上風離岸2米處水體放苗。魚苗運至池塘邊后,先將氧氣袋用濕毛巾蓋上,放在水面大約20分鐘,待氧氣袋內水溫下降后再打開氧氣袋,水溫差小于3℃。放養時將氧氣袋尾端提起,讓魚苗隨水貼水面流入池中,切忌懸空跌落入水中。魚苗放養密度為20~30萬尾/畝。
投喂與管理。魚苗下塘當天潑灑豆漿,每10萬尾魚苗需黃豆2千克,上午、下午各一次磨成豆漿并沿塘邊水體潑灑。第二周每10萬尾魚苗所需黃豆增至4千克,逐漸全池潑灑,到第三周后可逐漸增加精飼料,可用豆渣或熟豆(菜)粕磨成糊狀投喂,每10萬尾用豆粕4千克左右,同時減少黃豆使用量。第四周精飼料日投飼量增加到5~9千克,黃豆減至1千克。堅持每天早晚巡塘一次,觀察魚苗活動情況和水質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要注意池塘溶氧,嚴防缺氧造成泛池,每周加新水15厘米左右。養至四周魚體達到3厘米左右時,進行拉網鍛煉1~2次后可分塘或出售。
二、成魚生產指南
成魚養殖是大宗淡水魚類養殖生產的主要工作,其中包括苗種合理放養、水質調控、飼料投喂以及魚類保健等工作。
1做好水質調控
及時調水。隨著天氣漸暖,溫度回升,要不斷加水,提高水位。長江中游地區高密度囤魚池塘特別要及時保持水位。注重水質改良和食場底改。初春把池塘水位控制在1米左右,水淺有利于池水較快升溫,有利于充分發揮肥水效果和增加魚類攝食,促進生長;以后視水質情況逐漸加注新水,每隔半月一次,每次10~15厘米,直到池塘水加至正常養魚水位。15~2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水,每畝水面用生石灰20~25千克。每半月使用一次光合細菌、EM菌等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選用弱氧化型的改底產品,在食場及其周圍每半月改底一次,防止底臭和缺氧。
及時增氧。南方地區一旦養殖就需要盡早架設增氧機。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高密度囤魚池塘,適時增氧尤其重要。多數情況下,北方地區漁農在五六月份池塘有明顯缺氧跡象時才架設,這樣有風險,特別是高產池塘,也應提早到四月份架設增氧機。
及時施肥。有機肥料必須充分發酵和消毒。做到少施、勻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好。要注意收聽天氣預報,不在陰天、雨天施肥。
2做好種苗放養
放養種苗要求數量充足、規格大小合適、體質健壯、無病無傷,且是符合養殖要求的優良魚種,這是春節生產的關鍵所在。
適時放種。池塘養殖條件下,應根據不同魚種的生物學和環境適應特性,在水溫適宜時進行苗種放養。
選擇良種。選擇健康活潑的優質苗種放養。南方池塘放養苗種時,特別注意塘內生物餌料的培養,注意有機肥的用量,避免浪費。
合理密度:不同養殖系統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發生因密度引發的脅迫性疾病。不同品種苗種投放密度不同,但總的原則是盡量降低養殖密度。
3做好飼料投喂
開春后及時投喂,加強營養恢復體質。春季水溫上升時,根據吃食魚的數量、魚體大小和攝食能力,提早開食,逐步增加投喂量。同時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漁用多維、免疫多糖制劑等,增強魚的體質,提高魚體自身免疫力。特別是要早放養、早開食,投喂優質飼料,并根據魚類吃食、天氣等情況調整投飼量。
越冬后魚類的投喂。大部分地區由于越冬期間沒有投喂,養殖魚類的體質較差。越冬后盡早啟動投喂,溫度合適時可逐漸增加投喂量。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魚類體質較弱,可適當使用一些優質飼料,如魚粉、魚油含量稍高一點,有抗營養因子的植物蛋白少一點,以改善消化道健康。并適當投喂含免疫增強劑的飼料,提高養殖動物的抵抗力。可適當提高投喂頻率。
因疫情耽誤正常投喂的補救。由于新型冠狀肺炎的疫情,近期很多養殖企業缺乏水產飼料,可能會造成投喂受限或者動物饑餓。應急情況,可以使用一些飼料原料,如魚粉、餅粕類等,可利用小型飼料機或者絞肉機作適當加工,直接投喂,避免因缺乏營養對魚體健康造成過度影響。疫情后,應盡快補救,通過使用高品質飼料,提高魚類生長速度,改善健康,保障生產。
4做好大宗淡水魚保健
在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大宗淡水魚產業要加快生產恢復,增加水產品有效供給,必須加強春季疫病防控。一方面,在春季魚種、成魚經過越冬期,體質較弱,對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對較差;另一方面,春季氣溫逐漸回升,初春正是種苗入塘的生產節點,隨著投飼增加,病菌寄生蟲也隨之活躍。春季忽冷忽熱的氣候變化特征決定了水體溶氧變化大和頻繁的養殖動物應激反應,該養殖階段極易誘導病害發生。春季危害大宗淡水魚成魚養殖的疾病和危害魚苗養殖的疾病均以細菌、寄生蟲和水霉感染為主。值得注意的是細菌性敗血癥是兩種池塘危害都較重的一種疾病,死亡率都達l0%。2019年1-3月,全國草魚主養區域暴發一種以體表發炎、紅腫、出血、潰瘍為典型癥狀的疾病,死亡嚴重,經專家鑒定就是冬季細菌性敗血癥。
春季生態防控。春季魚病防控,仍然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在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開展生態防控,主要措施為:規范轉塘、并塘和魚種投放操作。冬季轉塘、并塘以及魚種投放操作要小心細致,拉網最好選用柔軟的尼龍拉網,避免魚體擦傷、掉鱗,給病菌感染帶來機會。越冬魚池盡可能不轉塘;盡量減少捕撈和轉運過程中魚體機械損傷;魚種下塘前使用食鹽小蘇打合劑、高錳酸鉀或聚維酮碘等藥物進行魚體消毒。控制密度,加強管理,防止凍傷。控制池塘成魚或魚苗密度,避免因密度過大引起缺氧;查看養殖魚類活動狀況、攝食情況、水質變化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防止疫病的暴發與流行;越冬期保持一定水位,防止魚體凍傷。
春季藥物防治。一旦發病,需要在精準診斷的基礎上進行對癥治療。典型疾病治療方法建議如下:細菌性敗血癥:水體消毒劑一般采用生石灰(25~30克/米3,但水體pH值如超過8.5時禁用)、漂白粉(1.0克/米3)、二氧化氯(0.2~0.3克/米3)、強氯精(0.3~0.4克/米3)、溴氯海因(0.03~0.04克/米3,以溴氯海因計)等全池潑灑。任選一種藥物即可,可有效殺滅病原菌,其中,以全池潑灑生石灰效果顯著。針對大水面養殖草魚,在草魚密集淺水區或投餌區域采用掛簍掛袋方式給藥。內服藥物為恩諾沙星、氟苯尼考,任選一種即可。參考國標藥物使用劑量。內服藥物時,可以適當添加漁用多維,增強魚體地抗病力。水霉病:在魚類捕撈搬運和放養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如有受傷,應采取消炎殺菌措施,或干脆不用受傷魚類。同時,在放養時要注意把握合理的放養密度。爆發初期可以用食鹽與小蘇打合劑,用量各按5克/米3,化水全池潑灑或浸洗可以治療水霉病;也可以全池潑灑水霉凈或二硫氰基甲烷,用量分別為50毫升/畝.米和100毫升/畝.米。每日1次,連用2次。寄生蟲病:寄生蟲病原種類較多,不同的寄生蟲病原有不同的適用藥物。春季引起病害的主要有纖毛蟲類和單殖吸蟲類。斜管蟲、車輪蟲等可用0.3克/米3硫酸亞鐵或0.5克/米3硫酸銅加0.2克/米3硫酸亞鐵全池潑灑進行防治;小瓜蟲耐藥性較強,可用中草藥防治,如每畝水面用辣椒粉200克加100克姜片煮成25千克藥液全池遍灑防治。
三、苗種、成魚及漁需物資運輸
1做好苗種運輸
做好苗種運輸計劃。苗種生產企業盡量與物流企業對接,建立穩定的運輸線路,保障苗種運輸至養殖企業。加強與各地漁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對接,協同做好苗種保障和運輸安全工作。
做好苗種運輸工作。苗種運輸的過程中,不論采用何種運輸方法、使用何種交通工具,都必須嚴格注意以下事項:苗種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苗種在運前要停食鍛煉;注意調好水溫和水質,苗種經長途運輸在放養前,確保養殖池水體與運輸水體水溫相差2℃以內,盡量降低苗種脅迫;保持溶氧充足。
2做好商品魚運輸
積極對接國家和地方層面行業協會,建立魚類養殖企業與物流運輸企業、消費市場的有機銜接機制,特別加強冷鏈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魚能及時運輸至消費終端。
運輸器械消毒。水產品裝車中使用的器具(魚框、魚網等)、包裝材料(塑料筒袋、儲運水槽等)、防水衣褲等使用前,應清洗干凈后,采用相應標準濃度消毒劑流動沖洗浸泡消毒,作用時間按照消毒劑相應標準,消毒后,再進行使用。
運輸過程管理。活魚運輸根據品種不同設定合理運輸溫度,在氣溫升高時適當降低運輸密度。疫情期間可能運輸過程更為漫長,應每隔1~2小時,檢查下魚體狀況,保障水體氧氣、溫度適宜。在運輸途中需要換水時,每次的換水量一般不超過容器裝水量的1/2,最多不超過2/3。
3做好飼料等漁需物資運輸
積極選擇、備好質量可靠的水產養殖用飼料、獸藥以及水環境改良劑等制品。做好水產養殖投入品計劃和運輸安排,漁需物資運輸一般定期進行采購,并多預留出1~2周的使用期限進行采購。運輸前適當消毒,保障人員安全和運輸暢通。
溝通好運輸情況。在疫情防控期,應事先向主管部門申領通行證,申領通行證時,要填報車輛和駕駛人相關信息,并經所在區縣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公安機關確認后,由行業主管部門發放。
漁需物資運輸運輸。飼料運輸時,當裝車完畢后,必須馬上蓋好篷布,來遮擋烈日的曝曬和防止突變的天氣。春季雨水較多,運輸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濕;司勤人員要勤戴口罩、勤洗;必要時選用84消毒液或雙氧水對飼料和肥料的外包裝、漁業機械、網具和車輛進行噴霧消毒、對特殊動保產品外包裝選用75%酒精或濃戊二醛溶液稀釋后用抹布進行擦抹清潔消毒。
作者: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