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類是我國人民飲食中的高質量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從 2008 年以來,每年產量穩定達到 2000萬噸以上,2015-2017 連續三年年度總產量均超過3000 萬噸,其中大宗淡水魚類青、草、鰱、鳙、鯉、鯽、魴占等 7 個品種占有很大比重,上述七大品種的淡水魚是我國長期以來主要的水產養殖品種。眾所周知,淡水漁業生產首先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水體污染及達標天然養殖水面的日益萎縮。
由于高速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污染和圍湖造田、房地產及工業項目的沿湖開發,適合淡水魚類繁養殖的天然水體面積已日漸萎縮。例如,位居華中腹地的湖北省向有“千湖之省”美譽,據統計,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湖北全省百畝以上的天然湖泊數量為 1332 個,目前僅存 728個,減少 45%。除了湖泊數量大幅減少外,湖泊水體富營養化也十分嚴重。
1淡水魚生鮮產品品質研究中未被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1.1 淡水魚價格一直未能跟上物價上漲的步伐,養殖戶單位收益偏低,不利于產品品質提升
我國的淡水魚價格長期以來都是偏低的,一直未能跟上物價上漲的步伐,漁業養殖戶單位產品利潤率低下,因此,養殖戶一般只能通過增加產量來增加收益,從而導致淡水魚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產品價格一方面體現了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另一方面直接關系到單位產品及整個產業的利潤狀況,從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和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以及產業的競爭生態。
在我國悠久的發展歷史之中,淡水魚產品是人們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這種狀況決定了淡水漁業一直以來扮演著民眾的生活必需品的角色,這種角色的定位,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
低下的價格水平使得整個淡水漁業的發展陷入“產品劣質化”的“低檔行業”困境之中,行業中經濟主體維持低水平再生產也直接制約了淡水魚養殖行業生鮮產品整體質量的提升。
1.2 淡水魚市場信息不對稱,好品質賣不上好價格,市場劣幣驅逐良幣
產品和服務的真實品質信息是其價格決定的重要前提。在市場中,好品質可以賣上好價格,但不一定能賣上好價格。低劣品質的產品也可能因為市場信息不對稱、監管失位等原因而魚目混珠流入市場。
目前,在淡水魚產品市場中實現優質優價還任重道遠。一方面是優質淡水魚產品的信息甄別機制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讓天然或者接近于天然生長起來的無公害淡水魚產品賣出好價格,目前做得比較成功的企業和地方并不太多,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品牌建設方面和營銷方面的原因,有資本投入和運作方面的約束,也有銷售渠道建設及保質保鮮設施建設滯后的因素,有淡水魚的產銷特點,等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在如何將劣質產品攔在市場之外的問題上,雖然一直有質量檢驗檢疫等技術部門的努力,但在中小農產品交易市場尤其是廣布城鄉結合部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中,如何快速識別淡水魚的品質方面也還面臨諸多困難。
眾所周知,由于當前總體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大江、大河、湖泊水體污染十分嚴重。例如,有千湖之省的湖北,水質達到二類及以上安全水質的湖泊寥寥無幾,不少的湖泊水質達到劣五類,根本不適合于魚類生長。但是,在諸多被污染湖泊中出產的存在不同程度公害、品質低劣的淡水魚產品目前仍在大量流向各類中小農產品市場,或就近出售給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或通過好壞摻雜混裝等方式以有效躲避質檢等監管部門的檢查而遠銷外地。
此外,由于部分民眾的消費觀念存在誤區,所謂““察和走訪,目前,有為數不少的人寧可購買價格低廉但品質沒有保障的淡水魚,也不愿意花較高的價格購買綠色無公害的淡水魚產品。
1.3 養殖、看護、運輸成本高不利于淡水魚養殖企業的良性發展
漁業養殖戶的養殖、運輸、看護成本是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養殖成本包括對魚塘的開挖、清淤、消毒、池塘四周堤壩構筑、清水注入等一系列生產前期的準備工作方面的投入;蛘呤浅凶馓烊缓、水庫等水體的租金、湖岸或水庫堤壩維修等方面的投入等。在正式進行漁業養殖前,魚苗的購買及運輸費用支出( 運輸費用有時由魚苗公司承擔,但終歸會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此種情況下,魚苗的價格款項中會包含運輸成本在內) ,這筆費用對漁業養殖戶來講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魚塘或者水庫、湖泊在放養魚苗后,魚苗在成長過程中及長成成魚出售之前,漁業養殖戶必須支出不菲的看護成本?醋o成本一般包括人工工資( 或者其影子價格) 的支出; 相關監控設備的購買、安裝及運行費用支出; 以及必要的防護設施建設支出等構成。隨著漁業養殖場地規模大小和建設水平的不同,這些支出的總量和結構會存在差異。一般養殖場地規模越大,防護設施建設工程量越大,相關設備和人員數量愈多,看護成本也會越高?梢钥隙ǖ氖,隨著物價水平的上升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漁業養殖戶的看護成本也會相應增加。從淡水魚產品的價格和人工成本(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走勢來看( 參見圖 1) ,漁業產品的價格升幅低于后者的增幅,因此,淡水魚生鮮產品單位利潤趨于下降,產業發展的價格競爭力有所上升,但總體品質則呈下降趨勢。
成魚出水以后的運輸和保鮮也是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環節。在運輸中發生的運輸費和保鮮費用從中長期來看,會隨著燃油價格和保鮮冷藏設備價格的上升而遞增,從而增大漁業經營管理中的運輸成本和保鮮成本,在運輸費用的總體構成中,人工工資的上升也會推高運輸費用。上述各類成本的上升顯然不利于養殖企業的良性發展。
1.4 淡水魚養殖產業市場組織結構障礙不利于行業產品整體品質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集體土地分包到戶,單個農戶的土地面積在很多地方十分有限?傮w上北方東北三省、內蒙等省份單個農戶土地面積較大,但淡水水體偏少,適合開挖魚塘從事淡水養殖的地方相對不多,而且成本較高。南方江河湖泊縱橫,但單個農戶的土地地塊較為狹小。天然湖泊以及水庫水體養殖因環境保護日漸受到限制,因此,從總體上看,淡水魚業養殖戶的規模普遍較小。為數眾多的經營者一方面使得市場趨于完全競爭,市場平均利潤率低下,不利于養殖企業( 養殖戶) 走現代化、規范化管理的技術創新之路。也使其抵抗市場風險能力低下,容易產生機會主義的經營行為和道德風險,經營理念短期化。另一方面,規模狹小、數量眾多的養殖企業對于淡水魚養殖過程的天然無公害監管、產品質量檢驗檢疫及市場準入等方面都意味著更多的信息溝通,更復雜的情況,更多的相關監管人員、設備費用支出以及更大的管理工作量,因此,也面臨著更高的單位人工等方面的成本支出,這些都對漁業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狀況也不利于淡水漁業整個行業提升質量和降低成本。
2促進我國高品質生鮮淡水魚市場興盛的主要對策措施
目前我國的淡水魚市場產量巨大,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中低端品質淡水魚產量不少,產地極廣。無公害、味道鮮美的高品質淡水魚產量有限,產地相對較少。為提升淡水魚市場整體水平,促進淡水魚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我們認為,未來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2.1 牢牢守住淡水漁業認證的關口,牢固確立淡水魚產品品質安全的技術和設施基礎
淡水魚的生長離不開水,水質的好壞對淡水魚的品質影響很大。生態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業已證明,由于魚類生活在魚池或者水庫等水體中,水池或水庫的水質及池底( 庫底) 中的重金屬鉛、鎘、汞、砷等有害元素容易在淡水魚進食過程中富集殘留于魚體,因此會在人們食用淡水魚過程中被人體攝入,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有鑒于此,除了定期對淡水魚養殖水源地的水質以及養殖池塘水質和底質等環境質量進行監測特別是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進行監控之外,還需要在淡水魚養殖行業中大力推廣“淡水魚市場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切實開展無公害淡水魚產品基地環境認證。無公害淡水魚產品必須是按照淡水養殖生產的技術標準進行生產,必須符合衛生標準并經有關部門認定的安全食品。無公害淡水魚產品必須做到滿足生產環境無污染,養殖過程遵循完全按規定、按比例、有計劃用藥和投放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生產技術標準,產成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達標等多方面條件和要求。
為了達到上述條件和要求,必須做到: 一是對淡水魚養殖基地進行嚴格認定。對淡水養殖的水源、土壤等生產環境質量進行嚴格檢測,不達標的必須按照有關標準通過技術手段整改到位; 二是按照淡水養殖生產的技術規程和標準進行用藥和管理; 三是生鮮淡水魚產成品進入交易市場前必須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
目前,根據相關規定,我國的淡水魚產品基地要獲得農業部和國家認監委批準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首先必須通過有關技術部門對生產基地的“產地認定”。
2.2 打造優質品牌,確保淡水魚優質產品的市場基礎
良好的口碑效應是保持優質產品市場的重要前提。為打牢優質淡水魚生鮮產品的市場基礎,需要通過市場機制,運用政策引導扶持和苦練內功,將一批產量大、品質優良,具有較好物質技術基礎,管理現代的生產基地建設成為無公害淡水魚優質生鮮產品基地。為此,需要對漁業生產企業的市場組織進行創新和優化,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資助支持平臺建設等方式打造若干質量優良、深受市場信賴的淡水魚生鮮產品無公害龍頭企業和優質產品品牌。這樣既有利于規范淡水魚養殖產業中產品的生產和貫徹質量標準,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 同時,也有利于形成淡水魚養殖產業中良好的市場價值導向。既可以讓優質者在市場中有優價,確立行業發展的健康導向; 又有利于形成生鮮淡水魚市場中不同層級的次級市場,切實改變當前生鮮淡水魚市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從根本上扭轉淡水漁業總體質量下滑的不利局面。
顯然,這對提高淡水魚產品的整體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及增加漁業養殖戶( 場) 的收入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年來,隨著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建立,已經有不少優質、安全、有特色的生鮮淡水魚產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并且價格遠遠高出普通水產品?梢灶A見,在食品安全問題凸顯的背景下,伴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對福利生活的追求,質優價高的綠色淡水魚生鮮產品定將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2.3 借鑒小龍蝦產業的成功發展經驗,努力創建不同品質層級的區隔式的淡水魚市場
如前所述,淡水魚市場是一個關系到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市場,因此,從總體上大幅提高價格無論是從現實需要還是從市場的內在規律來看都不太現實?疾飚斍巴瑸樯r市場的“蒙都”草原牛羊肉、“中糧”豬肉、“褚橙”等的成功經營案例,借鑒潛江、盱眙兩地小龍蝦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我國的淡水魚市場可以朝著建設一個存在不同品質層級、面對不同消費訴求、不同收入群體的區隔市場的目標努力。具體措施是: 首先,積極推行“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在符合條件的現有大型漁場和養殖基地引入戰略投資者,促進傳統的養殖企業或者漁場走現代化、規范化、品牌化的經營管理之路。其次,基于淡水魚的易腐、易壞的生鮮農產品特性大力整合現有冷鏈物流配送系統,確保無公害味道鮮美的淡水魚盡可能原汁原味走上市民餐桌,這也是淡水魚建設和鞏固區隔市場的生命線。第三,整合現有規模較大、品質優良、管理規范的現代養殖企業( 養殖戶) 資源,加強淡水漁業的行業協會組織建設,制定高標準的行業規范和一整套入會及退出制度。第四,在不違反國家和地方有關禁漁制度安排的前提下,適當改變傳統的淡水魚年底集中上市的狀況,有效平抑淡季和旺季的供求矛盾,及由此引起的淡水魚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第五,借鑒小龍蝦專業餐飲連鎖的建設辦法,加強對淡水魚消費終端的建設和拓展,建設廣布城鄉的高品位品牌鮮魚館,變革傳統的淡水魚主要以生鮮產品走上居民餐桌的消費模式。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