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是鱘形目魚類的俗稱,在自然界中現存2科(鱘科和匙吻鱘科)、6屬、27種,但都處于不同程度的瀕危狀況,有的瀕臨滅絕,例如分布于中國長江的白鱘(Psephurus gladius)自2003年以來就沒有被發現過。鱘魚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魚肉脂肪少,無刺,脊椎骨是軟骨,特別是由其卵加工成的魚子醬更是國際高端食品。依鱘魚種類不同,目前每千克魚子醬售價 300~1500 美元。鱘魚很容易雜交,而且大部分雜交后代可育。全世界已實現人工養殖的鱘魚約有20種,包括它們的雜交種。
鱘魚是在江河中產卵繁殖的大型淡水魚類,有的種類例如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可以洄游到海域中生長發育,也可在純淡水中人工養殖成熟。鱘魚性成熟個體重一般都在 10 千克以上,甚至100千克以上。從養殖技術的角度講,鱘魚屬亞冷水性魚類,要求水質清新,水中溶氧高,最適生長水溫 20~25℃,水溫超過 28℃時容易死亡,一般使用地下水、山泉水、水庫底層水進行流水養殖,在我國曾經很盛行的水庫網箱養殖現已因為環保問題而受到嚴格限制。鱘魚是偏肉食性的吃食性魚類,要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在40%以上,人工配合飼料已普及使用。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是例外,它是濾食性魚類,以浮游動物為食,現也有專用飼料可售。
我國是鱘魚養殖大國,近年來養殖年產量約為10萬噸,占世界鱘魚養殖總產量的80%以上,養殖的種類既有原產黑龍江的達氏鰉(Huso dauricus)、施氏鱘(A. schrenckii),也有從國外引進的歐洲鰉(H.huso)、西伯利亞鱘(A.baerii)、俄羅斯鱘(A. gueldenstaedtii)、閃光鱘(A.stellatus)、小體鱘(A.ruthenus)、匙吻鱘等,還有多種組合的雜交鱘。此外,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鱘、達氏鱘(A. dabryanus)也有養殖,但未商業化。市場上,養殖戶一般將鱘魚特指鱘科魚類,將其中的鱘屬、鰉屬魚合稱為“鱘鰉魚”,而匙吻鱘科中的匙吻鱘因為體形怪異被列為另類。
我國鱘魚養殖經歷多年的發展,養殖區域擴展到包括西南山區在內的全國大多數省市,同時種質退化的問題也日趨嚴重,養殖種類(品種)逐漸集中!笆濉逼陂g,我們承擔了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中鱘魚適養品種篩選的任務,對鱘魚養殖情況進行了調查。
根據近兩年的調查結果,目前市場上的主要鱘魚品種是兩種雜交鱘,即“西雜”(西伯利亞鱘×施氏鱘,正反交都是)和“大雜”(達氏鰉♀×施氏鱘♂),這兩種雜交鱘占據了目前中國鱘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此外,匙吻鱘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以上3個鱘魚品種的共同特點是生長迅速、耐運輸、抗病力較強,適合廣大養殖戶養殖。至于其他雜交組合,已基本被市場淘汰,而西伯利亞鱘、施氏鱘等各種純種鱘魚目前主要用于保種繁殖,養殖量不大。
“西雜”是西伯利亞鱘與施氏鱘的雜交后代,于2007年前后繁育成功,但尚未申報水產新品種鑒定,其主要優點是抗病力強且耐運輸,一般養殖約 1 年、規格達到 1~2 千克/尾即當做商品魚(魚肉)銷售,適合于一般養殖戶養殖,也是目前市場上養殖量最大的雜交鱘。一般認為“西雜”的正反交效果幾乎沒有區別,但也有養殖戶反映兩者存在區別,正交品種(以西伯利亞鱘為母本)骨板小、抗病力更強,更適合養殖經驗不足的養殖戶進行養殖,是目前養殖最多的“西雜”;反交品種(以施氏鱘為母本)生長速度更快,更適合養殖經驗較豐富的養殖戶。
“大雜”即“鱘龍1號”,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經多年培育成功 ,2016 年通過了新品種審定。其主要優點是魚子醬品質優良、顆粒飽滿、粒徑大,但養殖周期長,占養殖空間較大,且不耐運輸(與“西雜”相比),不太適合一般養殖戶經營,全國整體養殖量明顯低于“西雜”,主要以生產魚子醬為養殖目的。無論是苗種還是商品魚,在水溫約 12℃條件下,公路運輸500公里,“西雜”的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而“大雜”一般只能保證在 80%以上,但降低“大雜”運輸密度也可使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
匙吻鱘又叫鴨嘴鱘,吻長而扁平,體表無骨板,是匙吻鱘科僅有的兩個物種之一(另一個物種是白鱘),原產美國,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跟其他鱘魚相比,匙吻鱘耐高溫,在華中、華南地區的池塘或水泥池中均能適應,單養、套養均可。匙吻鱘是鱘魚中唯一的濾食性魚類,也食人工配合飼料,但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時,魚體浮至水面,腹部朝上,這一習性使得池塘養殖的匙吻鱘魚苗容易被食魚鳥捕食,養殖戶須采取防鳥措施,增加了養殖成本。另外,匙吻鱘苗種成活率不高的技術難題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耐運輸性跟“大雜”相似,市場的消費量也不大,所以匙吻鱘的全國養殖量一直不及雜交鱘等品種。
(出處:柏普泰水產 作者:陳細華 褚志鵬 李羅新 李創舉)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