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養殖戶向農財寶典-大國漁業記者反饋,存塘黃顙魚大面積死魚情況嚴重,在廣東、湖北、浙江、湖南、廣西等產區,新一輪大面積暴發的“魚瘟”正打擊黃顙魚養殖市場,最高發病率達70%。目前正值魚價大幅回升、存魚即將上市之際,大面積發病損耗讓養殖戶猶如經歷剜肉之痛。
佛山一當地曾姓經銷商反映,有養殖戶5畝魚塘存魚3萬多斤,原計劃塘頭價12.5元/斤賣魚。存魚發病后,從一開始是每天死魚幾十斤發展到每天死魚幾百斤甚至千斤,存魚規格0.2-0.3斤/尾。為避免更大損失,該養殖戶不得不以6.5元/斤價格出售。“原本盈利數萬元,數日后變成虧本數萬元,養殖戶損失慘重。”
全國性暴發病害
發病率最高達70%
“荊州、枝江為湖北黃顙魚養殖最密集產區,發病率也是最高的,個別區域達到60%-70%。”湖北知名飼料企業黃顙魚市場負責人李明(化名)透露,目前湖北黃顙魚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病害發生,其中,荊州、枝江個別養殖戶日損失800-1000斤左右,高密度養殖的池塘幾乎無一幸免,成為本輪病害重災區;潛江、仙桃等地區發病率則約為30%,養殖戶日損耗較大。
據悉,目前發病池塘的病魚集中規格為0.1斤/尾,大多呈現爛頭、腹水、紅下巴等癥狀,最初病魚先快速打轉、靠邊游,后逐漸喪失活力,7天后逐步消瘦死亡。本次病魚發病快,存魚持續性死魚,一周內死魚可達萬斤,暫無法找到有效抑制的方法。
廣東佛山產區也有類似情況出現,其中西樵、三水、四會等地區40%池塘存魚發生紅鰭、腹水、腸炎等情況。記者發現浙江湖州、廣西南寧、湖南、四川等地區據不同程度發生類似案例,不同地區網友通過抖音、微信等渠道討論熱烈。
病魚價格遭“腰斬”
養殖戶虧本賣魚
據了解,2018年黃顙魚行情全年低價運行,不少養殖戶轉養回草魚,以致養殖量大幅下降;2019年6月開始,行情快速爬升,由于市場缺魚,2020年基本全年高位運行在12元/斤以上(3兩/尾),2021年開年至今持續穩漲,養殖前景一片看好。此次病害侵襲,給養殖戶造成不小的打擊。
李明透露,近3年黃顙魚在湖北地區養殖形勢良好,養殖面積增長快,其中荊州、枝江地區接近2萬畝養殖規模,加上武漢、潛江等主產區以及零散養殖市場,至少4萬畝養殖規模。由于目前存魚規格尚小,體質較差,養殖戶也無法提前出魚,繼續存養又受病害威脅,養殖戶陷入進退兩難局面。
“可以預見的是,今年湖北成魚后市注定斷檔缺魚。”有業內人士分析,2021年存塘魚基本為去年越冬魚,而生長速度偏慢,本次大面積爆發病害集中1-3兩/尾,并影響全國市場,短時間內將快速清空2020年庫存,后市8-10月份成魚市場將出現嚴重斷檔,行情有望大幅度漲價至明年開春。
業內對誘因眾說紛壇
切忌盲目用藥
隨著魚價逐步反彈回調,養殖戶急切尋到病害發生的根源。然而,業界對此次病害發生的誘因眾說紛紜。
“問題或出在養殖模式上。”李明認為,湖北產區屬于近年新興起的黃顙魚產區,不少養殖戶從養殖草魚轉養黃顙魚,養殖經驗不足,加上投養密度高,此類魚塘暴發病害的占比居高。結合天氣條件不穩定、池塘老化等因素,引起魚病暴發的可能性較大。“個別經驗豐富的養殖戶則可避免,例如潛江、江夏不少養殖戶并沒有發生死魚。”
湖州本地某飼料企業服務技術總監李尚(化名)則認為,此次病害可能與黃顙魚種質下降有關。“本輪病害用往常操作方式并不奏效,用殺蟲藥品反而倒是死魚更嚴重,不排除內源性因素造成。”李尚建議,養殖戶不要隨便用藥,采取合理換水并調理腸道,以謹慎為重。
李尚補充提到,年初飼料原料價格上漲明顯,黃顙魚屬于特種魚,飼料蛋白要求普遍較高,華東、華中、華南均屬于飼料競爭激烈市場,2-3月份飼料原料漲幅失控,飼料市場或使用替代性蛋白源,可能導致存魚腸道混亂,體質下降致病。
與此同時,有業內專家公開表示近兩年黃顙魚病害主要由一種新型病毒感染導致,目前研究工作已經取得突破性結果,暫未能對外詳細披露。如果病毒確定為黃顙魚致病的真正原因,后期業內相關防治措施便可有的放矢,避免防治誤區,盡可能降低經濟損失,進一步推進產業健康發展。對于眾多深受黃顙魚病害困擾的養殖戶而言,這將是個好消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