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南方周末:黃師傅稱自己是從福建遠道來廣東務農的農民。
他說,現在養鰻魚和從前在老家農村種稻田一樣,天天和泥巴打交道,“唯一區別是每月領工資,享受工人待遇。”
自從1995年進入鰻魚行業,這位老鰻農已在塘頭耕耘了13個年頭,親身經歷了廣東鰻魚從中山、順德逐漸向新會、臺山等地一路遷徙的歷程。
“養鰻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黃師傅的一句話說出了眾多鰻農的心聲,也反映出了這個行業工人的生活現狀。
據了解,目前在廣東鰻魚行業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其中從事一線鰻魚養殖的工人大約有1萬人,他們中大多都和黃師傅一樣,之前曾在家務農,如今在一家養鰻場做工,一干就至少是5-6年。
“年輕人受不了的寂寞”
黃師傅做工的養鰻場在距離臺山海宴鎮15公里左右的地方。這里有適合鰻魚養殖的良好環境,同時也容易讓人產生寂寞。作為熟練技工,他如今已是場內的一名組長,和14位工友負責近500畝水面的鰻魚養殖。
黃回憶說,年輕的時候從沒想過自己的后半生會跟鰻魚結下不解之緣,如今他在這家養殖場已經做了近十年。消毒——喂料——鋤草,這簡單的幾項工作一直重復在做,唯一變的只是工作地點,他跟著這家養殖場從順德搬到新會,之后又搬到臺山。
“主要是和泥土打交道,工作地點一般都比較偏僻,年輕人是忍受不了這種寂寞的”,黃師傅今年35歲,在從事鰻魚養殖的工人中還屬于年輕一輩,大部分工人的年齡集中在40—55歲之間。即便偶爾有年輕人來,大多數都是干不了一個月,就會走人。
“現在場里的工人都有5年以上的工齡。”黃師傅表示,鰻魚場用工隊伍的相對穩定,主要是工人年齡結構偏大,大多數都有家庭負擔,希望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黃師傅正在考慮是否把福建老家的老婆和孩子一起接過來,但是他也有顧慮,“鰻魚養殖場很少有女人可以干的活,而且這里實在是太偏僻了,孩子讀書也不方便。”
“不熟的人場里不敢用”
據了解,目前在廣東從事鰻魚養殖的工人主要來自貴州、四川、湖南等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和黃師傅一樣,老婆和孩子在老家,自己一個人在這邊打工賺錢。
這些外省的民工,一個老鄉帶另一個老鄉,逐漸形成了鰻魚養殖行業的主要人群。黃師傅說,在鰻魚養殖行業,通過老鄉關系介紹的工人占九成以上。
通過老鄉介紹來養殖場打工,這一中國傳統的紐帶關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養殖場的招工問題,但由于目前只局限于貴州、湖南等少數幾個省份,人數有限,不少廣東鰻魚養殖場已經感覺到用工的壓力越來越大。
一位鰻魚養殖界的資深人士表示,由于行業的局限性,雖然近幾年來工人的工資有所增加,人工成本占鰻魚成本的比例已經同比增加了20%,卻仍未能有效解決鰻魚養殖場招工的難題。
“不熟的人場里不敢用”,黃師傅說,通過老鄉、熟人介紹進來的工人可以防止一些人借工作名義偷魚,給養殖場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同其他鰻魚養殖場一樣,十年來他們養殖場也沒有直接招收過外面的工人。
“工資穩定漲幅不大”
黃師傅認為養鰻場近年難以招到人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作條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有限,年紀大些的工人雖然穩定性強,但長期沒有新鮮用工血液的注入,始終威脅著鰻場用工隊伍的穩定。工資收入固然是一個影響招工的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更何況工資的漲幅并不大。
“這幾年工資確實在上漲,前兩年普通員工一般只有900元/月,現在已經普遍有1200元/月。”據了解,鰻魚養殖場一般都免費提供給工人食宿,干了多年的老工人收入可以達到每月1300元,而組長大概每月1500元左右。
“我在這個場干了十年,也只是比他們多幾百塊而已。”黃師傅說,作為組長唯一實惠的福利就是有年終獎,一般在2000元左右。鰻魚行情好的時候甚至拿到過5000元的獎金,而普通員工每年也都能有400元左右的紅包。
“勞動節和中秋節所有員工都有50元的過節費,每個月有2天的假期,如果不休息繼續工作的話就可以領取50元的加班費。”黃師傅對能有這樣的福利感到很滿意,“在家務農的時候,哪里想到過節還有錢拿的!”
目前,廣東鰻魚產業養殖工人約1萬人,年齡普遍偏大。圖為臺山某鰻魚場工人將塘內鰻魚分規格放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