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明年蝦苗市場會很亂,養殖戶都不知道怎么選苗了。”這是近期筆者在調研蝦苗市場過程中,聽到最多的反饋。更令人擔憂的是,有業內人士判斷,明年的“土炮”(二代苗)會更多,原因是他們觀察到南方自培種蝦的情況在增加,“廣東、廣西均有,種蝦主要發往北方,魚龍混雜,以假亂真的情況可能會增加。”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了他的擔憂。
種種跡象表明,對蝦種苗市場的情緒在發生變化,這到底是倒退,還是只是暫時的市場情緒宣泄?為此,水產前沿采訪了海壹水產種苗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昌翰,請他談談他的判斷。
王昌翰 海壹水產種苗有限公司董事長
記者:據業內人士消息,今年的土苗(二代苗)市場似乎有回流的跡象,有傳言多家企業或個人在自養種蝦,明年的土苗(二代苗)可能還會更多。您了解到的情況是怎么樣的?預計將會對市場造成什么影響?
王昌翰:這種現象其實一直都存在,特別是在華北市場,但土苗不可能成為市場的主流,其不符合品質與成功率之間的邏輯關系。從土苗轉為一代苗是行業必然趨勢。
養殖成功率比較高的外塘和大汪子客戶,在種苗的選擇上更側重于品質而不是價格。想一味地通過降低種苗成本從而降低投資風險,成功的幾率往往不高,風險往往反而更大。
記者:今年高抗苗市場表現較為平淡,個別種蝦的表現甚至差強人意,很多苗企以及養殖戶都表示明年不知該如何選苗,您對此有何看法?對海壹而言,明年有哪些機會點?
王昌翰:今年高抗苗市場的表現總體較為平淡,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受氣候與水質的影響,二是種蝦品系選擇與養殖模式匹配的程度。因此,建議大家在種苗的選擇上,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養殖模式適合什么特點的種苗,其次是要了解不同種蝦品系種苗的生長屬性和抗性特點。在種苗的選擇上,我個人認為,專業化程度比較高,管理比較規范的大苗企生產的種苗品質更有保障。
今年,海壹外塘苗在華北受產能的影響,供應嚴重短缺,但投放到華東華北市場近20億尾的墨抗,養殖成功率依然非常亮眼。海壹墨抗已連續兩年穩居行業外塘苗養殖成功率的第一。
記者:今年海壹加快了在北方的投資,能否介紹一下海壹在北方項目的進展?海壹如此堅定向北方扎根的核心驅動力是什么?
王昌翰:海壹2023年在北方的育苗水體擴充到32000方,擴充來源主要為:一是與天津立達的合作育苗項目,立達投入500萬增加3條車間用于與海壹的合作育苗,育苗水體達到2022年的三倍;同時,立達另外再投入800萬元,增加陶氏超濾、過濾砂缸、蛋白分離器、紫外消毒等水處理設施,增加蓄水暗池,全面升級水處理系統;二是海壹在山東東營增加直營生產基地,在海壹南方工藝流程的基礎上再升級,按高標準高要求建設專業化準生態的種苗培育基地,第一期育苗水體20000方,明年2月投產。
專業化、本土化、規模化和體系化是未來種苗企業參與競爭的必備條件。基于北方的廣闊市場,以及海壹種苗的自身定位和發展規劃,布局華北市場,發展華北市場,既是海壹發展的需要,也是市場驅動的結果。
記者:很多業者表示,今年對蝦苗行業來說是洗牌之年,您認為現在南美白對蝦種苗行業的競爭充分了嗎?未來的勝出者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王昌翰:近幾年,對蝦養殖產業各個環節的進步都非常明顯,小棚的單產從過去的500斤到現在最高達4000斤,漳浦高位池畝產從過去的3000斤到現在的高達20000斤,育苗的成活率從過去的30%-40%提升到現在的70%-80%。產業的進步必然對各個環節提出更高的要求,競爭必然會日趨激烈,行業的集中度亦將越來越高。其實,依本人之見,目前的競爭尚未完全充分。
未來,苗企競爭的趨勢將是專業化、本土化、規模化和體系化的競爭,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專業化是參與競爭的基本能力與要求,也是種苗品質與生產穩定性的重要保障;
本土化既提高了種苗的適應性,同時也降低了種苗的運輸應激和成本,必將是參與未來市場競爭的一道重要門檻;
規模化:總成本領先是絕大多數行業競爭的第一戰略,沒有規模化就不可能有成本競爭優勢;
體系化:隨著種苗產業的快速發展,苗企必然會快速進入全面競爭的時代,在全面競爭的時代,體系化能力的缺項帶來競爭力的削弱將被放大,很多時候100-1=0。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