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金農網:雖然目前大多農事進入“冬閑期”,可湖北黃石全市1200多名蝦農卻沒閑著。元月25日,陽新三溪鎮黃沖村蝦農陳俊中正在自家的責任田里,筑土加固田埂,翻耕“起板”稻田,放養蝦苗7500公斤,擴大“蝦稻連作”面積120畝。新一輪的龍蝦生產在全市廣大農村呈現出火熱的態勢。
小龍蝦養殖漸成氣候
保安鎮南陽村蝦農董金如,利用該村撂荒的稻田,發展“蝦稻連作”200畝,畝產小龍蝦400斤左右,獲利18萬元。元月14日,他欣喜地對記者說:“沒想到‘拾荒(田)’也能拾到‘金娃娃’。”目前,我市正在著手擴大蝦稻連作養殖面積600畝。
從地域上看,全市龍蝦養殖集中在沿湖周邊有水產養殖傳統習慣地區。據統計,全市養殖面積已達7.4萬畝,其中池塘養殖2.1萬畝,湖泊養殖4.2萬畝;蝦稻(蓮)共生1.1萬畝,占全市養殖水面的24.3%。全市2007年龍蝦養殖產量達7.5萬噸,水產養殖氛圍漸成小氣候。
據黃石市水產局辦公室徐勛眾介紹,所謂“蝦稻連作”是指利用低洼田在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季近6個月的冬閑期,灌水投入定量的龍蝦苗種,利用稻田大量天然餌料資源進行養殖,于次年春耕前收獲,再進行下輪的水稻種植。每畝可放蝦30斤,次年可收獲成蝦300斤,收入一般可達1500-2000元,純收入在1000元以上,加上中稻收獲后純收入1000多元,蝦稻合計純收入在2000元以上。
保安湖漁場的養殖大戶吳慶林利用老化漁池每畝放養隔年龍蝦苗100斤,通過種植水草,適當投喂餌料,畝產小龍蝦400余斤,僅小龍蝦項每畝可獲利4000余元,是單純養魚的4-5倍。
龍蝦產業發展難在哪里?
許多農戶對“蝦稻連作”認識不足。調查中,記者了解到許多農戶對“蝦稻連作”每畝能增加1000元以上的純收入沒有認識,或者半信半疑,對該項目快速收益信心不足。他們往往只是簡單地在稻田中捕捉少量的野生龍蝦出售以獲得微薄的收益。
想養無田,土地流轉不暢。調查中發現有些農戶想養而無連片的農田,部分外出經商或務工的農戶寧可將田地拋荒、閑置,也不愿將農田轉租給他人生產經營,給龍蝦養殖的規模化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缺乏必要的養殖技能和生產習慣。黃石大多數農戶仍習慣于水稻、油菜或小麥的輪作,有些農田整個冬季都處于空閑狀態。許多農戶沒有利用農田從事水產養殖的技能和習慣。
缺乏啟動資金,鼓勵扶持政策不多。開展“蝦稻連作”需要購置網片圍欄,購置蝦苗蝦種,還要開挖蝦溝等農田改造工程,養殖初始成本較高,前期每畝需要近1000元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暫沒有積極的鼓勵和扶持政策。
擴大“蝦稻連作”養殖空間
副市長信祖國認為,組織技術人員到各村、各養殖基地、田間地頭舉辦培訓、講座。市政府應在全市范圍內辦好6-8個示范點,每個示范點示范面積在500畝以上。輻射帶動全市農戶自發養殖。
龍蝦養殖初期受到資金、土地和技術等條件的制約,推廣難度相當大,湖北省其他先進縣市已出臺政策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龍蝦養殖每畝補貼10-50元,黃石市也設立專項獎勵資金40萬元,市政府還應出臺加快小龍蝦產業化發展的產業政策,從項目、資金、信貸等方面扶持龍蝦業的發展。
在龍蝦的銷售環節上,通過招商引資引進1-2家有一定規模的加工出口企業,或直接與省內的大型水產品的加工出口企業(如:萊克、德炎公司)掛鉤,將成蝦的收購與農戶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消除養蝦戶的后顧之憂。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