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國門時報:羅非魚屬共有94種,包括亞種在內達100多種,而常見的養殖種類約20種。目前,我國主要養殖羅非魚品種是奧尼羅非魚。羅非魚有“白肉三文魚”之稱,其具有蛋白質含量高,人體所需營養素適中,無肌間刺,易于繁殖和養殖、抗病能力強、適合水產品加工和對環境污染少等特點,其產品越來越被人們接受。近年來,全世界羅非魚消費需求的數量和質量有逐年上升之勢,一個龐大的羅非魚國際性消費市場正在崛起,我國羅非魚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存在不少隱憂。
產業優勢
我國環境和氣候等條件適宜羅非魚的生長。去年,我國養殖羅非魚的總量約100萬噸,是全世界之冠。其中,特別是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山東和云南六省養殖羅非魚的產量合計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我國養殖羅非魚成本較低,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羅非魚養殖成本約為0.8美元/千克,比發達國家如美國2美元/千克低得多,是世界上羅非魚主要養殖國家中成本較低國家之一。
我國的人力資源充裕且勞動力成本也較低。資料顯示,我國勞動力成本是幾個羅非魚主要生產國中較低的。如中國大陸加工羅非魚約0.7美元/千克,泰國0.85美元/千克,印尼0.8美元/千克,美國2.0美元/千克,加拿大2.1美元/千克。
我國羅非魚養殖總量約占全世界的55%。產品出口量占全世界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國是美國羅非魚產品市場的主要出口國,約占市場總額的80%。2004年出口美國6萬噸;2005年8萬噸;2006年10.5萬噸。
產業隱憂
羅非魚的養殖水平有待提高,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還不完善。主要是個別地方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沿用過去那種塘頭養豬、養鴨的所謂“立體”模式,造成水體污染和羅非魚獸藥殘留等情況;有相當的養殖戶采用家庭承包式養殖,所用的飼料來源不確定,造成羅非魚質量不穩定;種類混雜、養殖規模小,品質控制較差,僅僅停留在量多質低的內銷型產業;部分養殖戶沒有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對羅非魚病害和質量的控制研究有待加強;相關法規有待健全等。
羅非魚產業化程度不高。目前,國內養殖羅非魚、加工羅非魚和銷售羅非魚產品的企業,有相當數量的企業上述三環節是彼此分離的,且規模較小,沒有真正形成從“飼料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沒有很好的實施“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管理模式。
缺乏深加工產品和品牌產品。我國目前羅非魚產品出口以條凍羅非魚和凍羅非魚片為主,加工技術含量低,低附加值,廢棄物綜合利用程度不高。一些企業根本就沒有品牌意識,在這種情況下,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參加國際競爭。
保鮮技術有待提高。由于受制于貿易方訂單等影響,部分羅非魚產品在冷庫里儲藏了較長時間,導致部分羅非魚片變黃,品質下降,沒有保持鮮羅非魚肉的鮮美感,從而導致出口產品退回或市場競爭力下降等情況。
出口羅非魚產品競爭壓力大。目前,我國占有羅非魚出口市場份額呈不斷增多的勢頭,如美國的市場份額,但不能輕視印尼、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的競爭能力,因為這些國家養殖羅非魚不受季節因素的影響,且國際貿易存在不確定因素。
反傾銷訴訟仍然存在。由于我國羅非魚產品出口占領世界半壁江山,而且國內出口羅非魚加工企業為了爭取國外市場的份額和訂單,出現競相壓價導致低價銷售情況,這樣容易被國外采取反傾銷的措施,造成極大損失。
發展建議
實行“公司+基地+標準化”管理模式。加快羅非魚產業的質量認證制度,如HACCP、ISO9000系列、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等質量認證制度。特別要將HACCP質量管理模式列入到羅非魚的養殖過程中,從源頭抓起,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嚴把種苗引入關,飼料生產加工和采購關,藥物購買、存放和使用關,以及避免水質受污染等,實行標準化養殖管理;同時公司的生產完全按HACCP體系文件要求組織進行,使產品的質量達到輸入國的要求。
探討成立羅非魚產品出口行業協會,規范行業行為。通過行業收集、整理、分析國際主要水產品市場的貿易信息,建立出口產品風險預警機制,對市場供應量增長較快、價格走低給予關注和發出“警報”通告。制定最低出口保護價,以形成行業自律。并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培養和樹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讓企業明白產品質量問題所引發的不只是一個企業的損失,而可能招致輸入國對該地區甚至全國同類產品的封殺,甚至影響中國產品質量聲譽。
大力發展羅非魚產業化經營,創名優品牌。大力推行羅非魚從養殖、飼料生產、產品生產加工、產品研發到國際貿易產業化,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以化解反傾銷訴訟風險。同時,鼓勵企業跳出傳統生產加工和貿易模式,組織人力研制、開發深加工的羅非魚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實行名牌產品戰略,以名優產品占領國際市場。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