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線國際商報資訊:統計顯示,1至5月我國水產品出口出現負增長,水產品及制品出口量為109.3萬噸,同比下降7%;出口額為36.4億美元,同比下降0.3%,較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4.9個百分點。其中,凍魚及凍魚片出口數量同比減少3.7%;烤鰻出口數量同比下降52.8%;蝦類產品同比下降1.2%。
從2006年以來,國際市場針對中國產品的限制措施持續上升,技術標準日趨嚴格,質量事件頻頻發生,媒體炒作十分嚴重,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及中國出口產品形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水產品作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受到諸多波及:2006年5月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2007年我國5種水產品遭遇美國自動扣留,今年1月發生日本“餃子事件”,這些事件都使得我國水產品出口外部環境惡化。
今年1月下旬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持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導致南方地區大量養殖魚、蝦凍死,漁業基礎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據農業部統計全國13個省(區、市)受災養殖面積1455萬畝,損失水產品87萬噸,間接影響了水產品出口。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此次冰雪災害影響,廣東地區被凍死的羅非魚超過20萬噸,而廣東年產羅非魚也只有50萬到60萬噸,近1/3的羅非魚受損。為了彌補受凍羅非魚的損失,即使是后續投苗,也要養殖6個月,這樣要到九十月份羅非魚才能長成進行加工,出口大幅下降,價格上漲是不可避免的。
受美國經濟減速需求減少影響,以及去年5種水產品遭遇美國自動扣留的后續效應,1至5月對美國水產品出口數量同比下降14.4%,出口金額為6.4億美元,同比下降6%。
1至5月我烤鰻對日出口數量只有9491噸,僅為去年同期的1/3左右,前5月烤鰻對日出口數量和金額分別下降61.3%和56.2%。據記者了解,烤鰻出口下降除了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影響,更與去年7月以來,日本全國各媒體惡意報道宣傳中國產烤鰻安全問題有關。日本媒體惡意報道使得日本消費者對中國產烤鰻產生恐慌,日本進口商破紀錄地連續幾個月不敢向中國烤鰻廠訂貨。炒作風波出現后,我鰻魚在日銷售整體下降六七成以上,惡意炒作還使中國鰻魚在日本的形象大打折扣,這種影響在今年的日本市場上正在逐漸展現。雪上加霜的是,今年1月底日本“餃子事件”發生后,不僅中國冷凍食品在日本超市下架,同時鰻魚產品在日本的銷售也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在日本超市大多數產品被撤柜。
日本是我國烤鰻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市場現存的單一格局使我企業尷尬受制。為此,我國漁業主管部門、漁業協會鰻業工作委員會和各地鰻魚協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開拓國內和歐美市場,同時加強內銷。目前國內烤鰻的年消費量達到6000噸,活鰻消費達到2.5萬噸左右。漁業協會鰻業工作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鰻工委曾組織企業到歐洲、美國參加展會,新開拓歐洲和中東等國家的市場,對俄羅斯的出口量增加了1倍。
自去年以來,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形勢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今年水產品出口依然存在隱患。面對國外的檢測標準不斷提高,國內企業和相關部門必須不斷提高水平以應對越來越艱難復雜的出口環境。業內人士建議,對水產品等敏感產品可以實行企業資質管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了整頓出口秩序,提高整個行業水平,積極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維護我國水產品信譽,保護企業的利益,從我國水產品行業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重點水產品出口管理使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考慮對烤鰻等商品出口實行企業資質管理。
結束語
2008:農產品出口企業承受重壓 在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較慢,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定價權偏弱。在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我農產品出口行業相比其他行業承擔著更大的出口壓力。
今年4月商務部組織的企業調查問卷顯示,農產品出口企業認為影響生產成本上升的3個主要因素是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料和能源價格上漲,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90.8%、80.7%和86.6%。84.1%的企業表示今年能承受人民幣升值幅度在6%以下;79.8%的企業將提高出口價格作為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手段,而選擇遠期結售匯、多幣種結算、擴大內銷和進口的比例較小,體現出農產品出口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能力較弱。
65.5%的企業預計今年出口總成本將提高10%至30%。在企業消化生產成本提高的主要辦法中,52.1%的調查企業選擇了減少出口、擴大內銷;67.2%的調查企業選擇開發新產品、采用新設備和新技術;3成左右的企業選擇擴大進口、向上游企業壓價或減少雇員數量,少數企業選擇采用替代材料、降低產品品質或遷址。
在調查企業年均勞動生產率(或每人每年創造的銷售額)的選項中,66.4%的調查企業選擇年均勞動生產率提高在10%以下,這反映出農產品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慢的特點;20.2%的企業選擇年均勞動生產率可提高10%至20%。生產成本提高后在外商分擔比例的選項下,46.2%的調查企業選擇在10%以下,21.8%的調查企業選擇外商分擔比例在10%至25%,11.8%的調查企業選擇外商分擔比例在25%至50%,可見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定價權仍然偏弱。
下半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將與上半年持平或者放緩。農產品是必需品,對于周邊市場有地緣優勢和文化優勢,在國際農產品高位運行的大環境下仍有可能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從2005年匯改至今年6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近20%,國內農產品生產的原料成本、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都在上漲,農產品出口外部環境有所惡化,國際經濟形勢也趨緊,農產品出口面臨較大壓力,目前農產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幫助企業在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上和國際接軌,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以及實現產業升級,那么未來會有更多農產品陷入出口困境。
南方漁網編輯:白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