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民致富之友 消息: “養魚致富,吃魚健康”。家住云南省昆明市松華壩下的養魚戶王長生,三句話不離本行,總把“魚”字掛在嘴邊。王長生心里很明白,要不是因為自己家鄉的水質好,養啥也不行。
今年39歲的王長生是松華壩下有名的養魚戶。說起他的致富經歷真是充滿艱辛。從最初的開飯店到養魚,每個環節都遭遇過坎坷。上世紀90年代初,養魚在松華壩下的農村還不多。早有養魚心思的王長生看準松華壩水庫的水作為昆明人飲水的重要來源,水質優良,抓住機會,開挖魚塘,成為村里第一家養魚戶。當時許多村民擔心養魚一無技術,二無資金,三無銷路,害怕“賠了夫人又折兵”。新婚不久的王長生不顧父母反對和親朋的勸告,開始了艱難的養魚創業之路。他拿自己的房屋做抵押,在信用社貸了一筆款,投進養魚業中。他和妻子挖了六個魚塘,并在魚池邊搭起了簡陋的住房,把家搬到魚場,吃住在漁池埂上。他精心種草、喂食、管水。經過近一年的摸索,終于換來了一份可喜的收獲:養魚獲得成功。
就在夫妻倆躊躇滿志,準備增大養殖密度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魚塘里的魚開始翻肚皮,這是魚因缺氧出現的中毒現象,如不及時采取措施會導致魚大量死亡。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細心查找原因,發現主要是“由于缺乏技術,魚苗放養密度過大,魚種搭配不當”。他迅速聯系市水產推廣中心的技術人員前來對養殖技術進行改進。“充電”后的王長生調整了養殖密度,每畝產量限制在250斤左右,同時合理搭配鯉魚、草魚、鯽魚等養殖品種。王長生的限額養殖法,使得鯉魚的質量逐步提高,無論是外形體態,或口感味道,都趨于上乘,草魚、鯽魚也長得很肥壯,為王長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隨著松華壩附近養殖鯉、草、鰱、鯽“四大家魚”的人多了,價格也下降了。王長生想,不能只在水產養殖一條路上走,而應當另辟蹊徑。如何打開鯉魚的銷路,一項謀劃多時的經營計劃在他心中醞釀成熟。原來,在幾年的養魚過程中,王長生發現一個現象:他養的魚賣到批發市場便宜,而昆明城里人開著車到他的魚塘釣魚賣價反而高,而且價格一漲再漲硬是擋不住越來越多釣魚愛好者。納悶的王長生一直解不開這個謎。城里的釣魚愛好者悄悄告訴王長生,滇池因水污染魚再便宜也不敢要,到他這兒來,其一是享受釣魚的樂趣,其二是沖著他的魚池水質好,養的魚做熟后湯甜味道鮮。得知如此,王長生加大了投資,在魚塘邊架設了防曬傘、添置了桌椅,同時根據釣魚愛好者的不同需求,分設了鯉魚養殖塘、草魚養殖塘和鯽魚養殖塘。于是,到他家魚塘釣魚的人更多了。王長生抓住機會,擴大規模,把附近的地承包下來,建蓋小院,種上瓜果,添置娛樂設施,使農家小院集垂釣、休閑、餐飲于一體,王長生給自己的這個小院取了個雅致的名字,叫“清水魚塘”。
如今王長生的流水養魚塘,養的魚品種多達十幾種,來釣魚的人自娛自樂,自釣自烹,或燒烤,或清燉,風味獨特,讓人回味無窮。而王長生一家也因魚池經營有方,生意越做越紅火,逐步走上了富裕路。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