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報 訊:黃顙魚是近些年安徽省水產品中新興的養殖項目,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養殖前景十分看好。
黃顙魚含肉率高,營養豐富 黃顙魚含肉率在67.53%,與鱖魚、尼羅羅非魚等名優魚類相近,屬于含肉率較高的魚類。
黃顙魚蛋白質含量15.37%,氨基酸總量14.19%,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5.87%,營養十分豐富。
黃顙魚市場供不應求 黃顙魚肉質細嫩,除脊刺外沒有肌間刺,食用方便,因而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商品黃顙魚在東南亞各國市場較熱銷,尤其是韓國,每年要從我國進口數百噸商品黃顙魚。我國僅江蘇和湖北省等地有黃顙魚苗種生產,生產規模遠遠滿足不了養殖需要。
養殖黃顙魚經濟效益顯著 黃顙魚適合多種養殖模式,主養一般每畝放苗5000尾左右,成活率70%-80%,養1年尾重可達50-75克,畝產150-200公斤。目前黃顙魚市場價格堅挺,一般每公斤24-30元,塘口價每公斤16-20元,畝產值3000多元,每畝獲利1500-2000元。黃顙魚是底層魚類,特別適于套養。套養每畝放養500-1000尾,可收商品黃顙魚15-35公斤。套養的黃顙魚以吃殘餌為主,基本不需專門投喂鉺料,對于養殖戶來說,是一筆額外的收入。
黃顙魚適應性廣,飼養方便 黃顙魚屬于雜食性魚類,人工飼養可投喂小魚蝦,螺蚌肉,畜禽加工廠下腳料、魚粉等動物性飼料,也可投喂豆餅、花生餅、麥麩、豆渣等植物性飼料,還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飼料來源十分廣泛。此外,黃顙魚適應性強,對飼養技術要求不高,且病害較少,飼養成功率高。
雖然黃顙魚養殖成功率比較高,但在養殖中也不乏失敗的例子。據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水產專家邊文冀研究員分析,造成黃顙魚養殖失敗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清塘工作未做好,塘內殘存兇猛魚類,對黃顙魚苗造成危害;二是魚苗下塘前水質未培育好,可供魚苗采食的浮游動物數量不多;三是塘水過深,底層氧氣過少;四是下塘后3-4天飼料投喂不當。養殖黃顙魚必須做好清塘、水質培育、水位控制、飼料投喂等工作,另外,注意不要與鯉魚、鯽魚等底層吃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混養。
2001-2002年,經浙江湖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開展黃顙魚人工繁育和養殖技術研究表明,該魚食性雜,抗病力強,飼料系數低,是一種很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名優新水產養殖品種。隨著目前市場需求大、銷售價格高及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推廣,養殖效益日益突現,逐漸成為湖州市廣大水產養殖戶的新寵。據統計,全市目前黃顙魚池塘專、混養殖面積近10000畝,同比去年增加366%;預計今年養殖產量達3000噸以上,實現產值7500萬元。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