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麗水日報訊:種地不施肥,治蟲不打藥。眼下,正是夏種農忙季節,但是在浙江青田縣的稻田養魚大鎮仁莊,卻見不到農民大批量購買化肥、農藥的繁忙景象。目前,青田縣已有3.2萬畝養魚稻田基本實現無公害化生產,田里種水稻,稻中養田魚,通過規范化、生態化種植養殖,在稻魚共生互利過程中,實現農業污染“零排放”,種養效益每畝最高卻能達6000多元。
仁莊鎮夏嚴村的劉雄海計劃種13畝水稻,但他到鎮上采購農資時連一克農藥、一斤化肥也沒有買。取而代之的,是他給稻田里的魚苗購置的20袋飼料,以及用于稻田消毒的一袋生石灰。以前,劉雄海專心致志地種水稻,為了提高水稻產量,就要施用化學肥料,打農藥治蟲防病。但是,如此勤勞付出,一畝水稻的產量最高也只達到500公斤,按現在的價格也只能賣1000多元。去年,他將自己的8畝稻田進行適當改造,澆筑了水泥田埂,用石灰進行徹底消毒后,投放田魚幼苗。經過精心養護,每畝稻田產出田魚高達200公斤,畝產值達到了6800元。
“效益擺在這里,養一畝田魚效益更高,能頂五六畝水稻,所以種水稻就要為田魚服務,盡量用農家肥而不施化肥,采用生物防治方式治蟲,不用有毒的農藥。”青田縣農業局農技站的陳軍華介紹,青田稻田養魚歷史悠久,養魚的稻田形成動植物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農戶給田魚喂食麥麩、米糠、豆類等有機飼料。稻田為田魚提供蟲、草、稻花等食物,并為魚遮蔭蔽日,同時魚又可以防控水稻害蟲和雜草,魚糞可以肥田,實現了稻魚共生良性循環,稻魚效益雙豐收。
稻田養魚在大幅度提升青田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穩定了全縣的糧食生產。青田是僑鄉,許多農村年輕勞動力先后出國,大量農田一度拋荒或者粗放種植,效益不高。近年來,青田大力推廣稻田養魚,實施稻田養魚提升工程,全縣田魚養殖面積逐年迅速增加到10萬畝。作為與田魚相伴的水稻,種植面積也因此得以提高,最近幾年均穩定在11萬畝,水稻年產量穩定在4萬噸左右。
為了使稻田養魚更綠色更規范,青田還專門制訂了浙江省青田縣地方標準——田魚綜合標準,其中良好的生態標準被排在“五個要求”的首位。目前,全縣已在方山鄉、仁莊鎮、小舟山鄉建立稻田養魚示范基地,其中方山鄉的500畝稻田養魚還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