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地紛紛探索高效農業之路時,贛榆縣墩尚鎮農民卻先人一步,大規模搞起了泥鰍養殖。全鎮泥鰍養殖面積從2004年的3000畝,發展到目前的1.6萬畝,短短四五年間迅猛增加了5倍,預計今年將達到2萬畝。據統計,按近年的平均效益計算,泥鰍產業年總收入21470萬元,人均收入5721元,從業農民超過萬人,占全鎮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增收致富支柱產業。
可別小看這區區一個鄉鎮的養殖實力,一份最新信息顯示,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泥鰍養殖基地,壟斷了全國60%的出口份額,“泥鰍之鄉”的美譽當之無愧。
富民效應引發規模擴張
提及墩尚鎮泥鰍養殖業的發展,離不開三個關鍵人物的推動,是他們成就了墩尚泥鰍產業的今天:喬宗禮是該鎮南街村人,20年前便從事野生泥鰍販運,1999年他從東北回到家鄉搞泥鰍人工養殖,先搞了30畝試驗池塘。后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鼓勵下,他把在山東膠州搞泥鰍養殖的韓國客商曹炯武也帶到了墩尚。2002年,曹炯武成立了明均食品有限公司,并建立了300畝的高標準的泥鰍養殖池塘。2003年,該鎮銀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敏成立了銀河鰍業公司,帶頭群眾養泥鰍。這三人成為墩尚泥鰍業發展壯大的“三駕馬車”。
2005年以來,在連云港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積極指導下,墩尚鎮泥鰍養殖進入規范養殖管理、規模化養殖擴張期,出口注冊養殖場達到十余家。連云港檢驗檢疫局在嚴格把好出口質量關的同時,要求廣大注冊企業和養殖戶加強質量自控,嚴格遵守飼用檢驗檢疫局備案飼料和用藥要求等養殖管理規定。養殖面積突破萬畝,規模效應給市場帶來了穩定的貨源。隨著出口形勢的好轉,養殖效益大幅度提高,出現了一個養殖塘口效益過10萬元的典型,是種糧效益的十幾倍,廣大農戶的養殖熱情空前高漲,泥鰍養殖規模迅速擴張。與此同時,墩尚鎮泥鰍產業化水平也在迅速提升,組建了贛榆縣泥鰍養殖行業協會,涌現了專門泥鰍經紀人隊伍,還成立了專門的飼料提供企業,泥鰍產業分工越來越細。
而今,不用鎮村干部動員,全鎮18個村的群眾自發調地建塘養殖泥鰍,周邊沙河、羅陽、青口等鄉鎮的農戶,也紛紛加入到養殖泥鰍的大軍中來。
未來形勢不容樂觀
有市場沒有規模不行,有規模沒有市場也不行。據介紹,目前墩尚鎮泥鰍主要出口韓國和日本,出口市場比較單一,而國內市場尚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供給與國內需求的增長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蓬勃發展的泥鰍產業,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擔憂,從2005年起,鎮村干部就不斷提醒農戶養殖風險。
“未來幾年泥鰍養殖的形勢不容樂觀。”墩尚鎮人大主席團副主席、贛榆縣泥鰍養殖行業協會會長喬宗禮這樣告訴我們。今年春節前,央視7套在“致富經”欄目中再次播出了墩尚鎮泥鰍經驗,沒想到在全國引起了轟動,春節過后,全國各地來墩尚鎮學習取經的代表團絡繹不絕。“現在除臺灣和西藏外,全國其他省份都有人來過墩尚學習泥鰍養殖。由于先天的自然條件不足,又沒有產業基礎和銷售網絡,假如全國各地都上馬泥鰍養殖,未來的市場競爭肯定會很大,競爭加劇勢必壓縮泥鰍養殖的利潤空間。而實際上,出口貿易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群眾的養殖熱情,讓喬宗禮這位泥鰍養殖“元老”深感憂慮。
當然,對于墩尚農民來講,壓力真正來自于自己。隨著產業升級,未來泥鰍產業面臨整合似乎已是大勢所趨。
出路在哪里
其實,盡管期望值較高,但墩尚農民也已感受到了泥鰍養殖的風險和壓力,對于每茬虧損幾萬元,早已能夠從容面對。在農業市場化進程中,農民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這為今后產業整合奠定了基礎。
盡管有擔憂,但喬宗禮憑借多年的養殖和銷售經驗,對于墩尚泥鰍養殖業的未來還是充滿了信心。他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積極配合檢驗檢疫局大力推行“注冊企業+農戶+標準化”養殖管理模式,以注冊企業為龍頭,對廣大養殖戶實施分片劃區管理,加強源頭控制,樹立企業是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的意識,確保泥鰍特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在積極開辟國外市場的同時,要努力擴大國內市場份額,以降低養殖戶的風險;三是引進深加工企業來本地投資,進一步延長并完善產業鏈條,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向附加值高的終端深加工進軍;四是從粗放式養殖向精細化養殖轉變,降低養殖密度,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率。
在擴大規模與擁有市場之間,墩尚農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