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村新報 訊: 湖北省石首市團山寺鎮小新口村有一片1000多畝的魚池,每年畝產成魚1000多公斤,畝平純收入達0.8萬元,是典型的“噸漁塘”村。
如此高產高效,靠的是什么?這里的養殖戶道出了他們其中的養殖訣竅。
一是品種名優化。
小新口村普遍采用80:20養殖模式,以放養500克以上的大規格草魚種為主,畝放養量達到1000尾左右,再搭配極少量的鳊鯉鯽鰱鳙,同時每畝套放黃鮕魚苗1600尾,鱖魚苗300尾,基本不投商品肥。在7、8月份賣一季熱水魚,將2500克以上的草魚出售,余下的繼續養殖到10月份全部售完。
二是養殖規模化。
由于小新口村漁池養殖條件好,面積集中,飼料使用量大,附近的飼料廠都在該村駐有業務員,并與養殖戶簽訂了養殖、供銷合同,養殖戶只需先交部分訂貨款,由飼料廠供應全年飼料并負責養殖技術和成魚銷售。這種規模化的養殖模式,不僅保證了飼料的供應和安全問題,還解決了養殖技術和成魚銷售等諸多問題,更重要的是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風險,保障了養殖效益。
三是技術成熟化。
小新口村的魚池池埂修整得整齊漂亮,水泥護坡干凈平滑,池水深度都在2米以上,池塘都安排了規范的進排水管和即增氧機、抽水機、投餌機。每年的10月份就干塘,干塘后就修整升級漁池,到來年的3月份才放水養魚。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