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記者來到蘇州東南面的澄湖采訪,見到水產養殖場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林,正在安排接待一撥來買魚的客商。魚價是買魚人集體商定的,通過競標購買,付足定金,拿魚時貨款兩清才能買到澄湖魚。澄湖魚在市場上為啥這么牛氣——
澄湖,家魚野養的湖
“我們澄湖的魚是野生魚、生態魚,現在市場上這樣的魚最受歡迎。”王志林說,他們有一個生態養殖模式,即“三不、二無、一靠”,就是養殖全過程不施肥、不投餌、不用藥,全湖無圍網和網箱養殖,魚兒全靠攝食湖區自然生物餌料。“說是家魚,其實全是野養,肉質味道就是不一樣。”
記者往澄湖望去:這個湖面積達40平方公里,大約有5個半金雞湖大,茫茫一片湖水,不見網圍。水產養殖場實驗室主任許愛國告訴記者,這里屬于太湖流域,太湖里的魚類,這里基本都還保有著。比如一種俗稱叫石節的魚,學名叫似刺鳊鮈,大的也不過1斤多,肉極鮮嫩。又如每年這里向市場提供3萬公斤的花季郎魚,屬太湖自有食用魚,肉質鮮美。野鰻鱺年產1萬來斤,售價要比市場上貴兩三倍。澄湖里還有太湖青蝦、黃顙魚、鱉、螃蟹、鰟鮍魚、黑蜆等野生水產。這些品種在市場上都深受歡迎。
但奇怪的是,澄湖里沒有放養四大家魚中的青魚、草魚。這兩種魚體形大,出產高,是蘇州市場上的傳統消費魚類,但為什么澄湖不放養,這涉及到一個獨特理念——
把保護生態放在首位
澄湖周邊是吳中區的甪直鎮、吳江的同里鎮、昆山的周莊鎮和錦溪鎮,有34個村、4萬人口。澄湖上接蘇州市區的來水,下游是昆山和上海共有的淀山湖。
王志林說,通過20來年的摸索,他們找到一條經濟、社會、生態三種效益一起要的養魚之路,其關鍵就是根據水質科學調整養殖結構。首先是恢復、增殖野生魚類資源,比如,澄湖里也有銀魚,因為放養了其他食肉類魚,銀魚作為天然餌料,從1999年以來就不再捕撈,一直保留著相當的銀魚數量。二是發現青魚要吃湖底的貝類,又需要集中放養集中捕撈,對水中生態變化影響劇烈,所以不養它。草魚和鳊魚要吃草,損壞湖區水草資源,這家公司決定也不放草魚,少放鳊魚。
放養的魚種,主要從湖的生態考慮,一是專吃浮游植物和動物的白鰱、花鰱;二是放養食底棲動物的鯉魚和雜食類的鯽魚。雖然鯉魚在蘇州沒有市場,但在山東、浙江等地銷路很好;三是放養自育的本湖原有魚種,如鮊魚、黃顙魚、花季郎魚等。但是,這樣養魚能讓養魚人致富嗎?
湖里水美,袋里錢多
不投餌料,不搞圍養,放下去魚苗后,最終回捕上來的比例要少得多。但這種野養的魚,要比網圍里長大的魚,味道更為鮮美,所以銷路好,賣價高。在公司的賬上,全年有超過100萬元以上的客戶定金,公司沒有貸款。
捕撈也很講究。比如,魚長得肥了,說明湖里天然餌料豐富,這里反而少捕,一方面讓它吃餌料,一方面讓它再長大一些。魚偏瘦,表明湖中天然餌料不足,或者魚的密度太高,就要捕撈了。通過捕大留小實現常年捕撈,澄湖每年產量增加,畝產從5-10公斤提高到50多公斤,年產優質商品魚2500萬噸,產值1500萬元。職工的年收入平均在5萬元以上。
最可喜的是,澄湖里魚的產量大大提高,但水質還是一如既往。據公司負責水質監測的工程師陳超介紹,上游來水和往下游流出去的水,經過常年檢測,各項數據沒有變化,這表明,澄湖養魚對水質沒有產生任何不利影響。蘇州大學水產研究所凌去非、宋學宏教授向記者介紹說,4月3日省海洋與漁業局前來考察,發現湖里黃顙魚親本資源蘊藏量很大,可能是全國水產資源的一個亮點,鮊魚的親本數量也很多。
蘇州市農林局副局長朱偉新對澄湖模式給予高度評價。她說,澄湖生態養殖在蘇州是獨一無二的,既增加了魚的供應,保護好了水質,又實現漁民的增收。目前,主管部門正通過引導推廣,使蘇州更多的湖泊養殖進入生態養殖行列。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