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常年與舟山人打交道,聽漁老大感慨最多的就是想當年大海里的黃魚多,甚至夜晚走在海邊,都能聽到黃魚的叫聲。那時候,黃魚沒有野生和養殖之份,有漁民說他們隨便用稻草繩子放海里個把小時,然后干活,等回頭看看滿繩子上掛滿了黃魚。
舟山是中國最大的傳統漁場之一,大小黃魚、海鹽等都是當地的特產。大海作為魚類的棲息地,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取之不盡,用之有余。可是,現在就不能這樣說了,大海里的魚少了,價格上去了,漁民已經無魚可捕了。
想當年,舟山人捕魚,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殘酷無情”,不但人魚不和諧,還把魚兒“趕盡殺絕”。比如早些年,人們用電脈沖電魚,還有用炸藥炸魚。據說1957年的時候當地人還意外發明了一種“虐待魚”的辦法“敲(鼓)作業”。因為大黃魚頭部長有兩塊“耳石”,特別敏感,當水中暢游的黃魚聽到大的聲音,不能忍受,就會自我爆炸身亡。于是,浙江沿海用這種新發明的“短平快”捕撈法,由作業漁船頭部掛著大鼓,漁民們猛力擊之。隨著震撼海疆的鼓聲,大黃魚的“祖孫三代”“同歸西天”。漁民的船只能載多少就取多少,有的裝不完就揀大的挑,留下小的喂大魚,或任由死去的黃魚污染海水。
由于漁民的“發明”,舟山作為大小黃魚的故鄉,一年比一年少,春夏季節往往形不成漁汛,或找不到漁汛,當年的漁場只有一些小魚在生存,大海淪為藍色咸水池,好光景再也沒有出現過。
我們國家人多,嘴巴多,大海里再多的魚也經不起眾多的嘴巴消耗。漁業專家說,近二十年來,海洋漁業最大的困境就是近海資源過捕嚴重,船多,魚少,大魚沒有了打小魚,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境地,竭魚而漁已經到了最無度的地步。再說,海淡水養殖風險大,肉不香,價格上不去,漁民也不愛養。
海洋漁業資源枯竭,除了人類濫捕之外,還有環境污染和生態遭到人為破壞的因素,尤其是沿海大小污染企業排除的工業污水,使海水水質嚴重污染,魚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方面經濟愈發達的地方愈加嚴重,比如杭州灣紹興、慈溪、寧波一帶,專家認為沿海地區一些海洋生物已經絕跡。工業污染甚于無度捕撈,天津周圍的渤海灣更加嚴重,其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為此海洋檢測專家還警告說,如果再不采取果斷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將在10年后變成“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
我國有近三百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據國家海洋局的權威調查,其中約有生物為20278種。其中,魚3032種,蝦蟹1388種,螺貝1923種,海藻790種,鯨、海豹和儒艮等哺乳動物39種,石珊瑚240種,紅樹植物40種。這些珍貴的海洋生物資源,如果不加以保護,只能會越來越少,同時,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會越來越多。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人類休養生息,不能不顧魚類的休養生息。竭魚而漁,最后的不幸就是沒有魚可竭。為了子孫后代能吃到大黃魚、小黃魚,應該轉變觀念,走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把靠海吃海變成靠海養海,最好以國家法令的方式強制把休漁期由三個月延長到一年,等資源逐漸恢復了,再逐步縮短休漁期。
現在,浙江沿海地區政府開始與時俱進,把眼光盯裝可持續發展”這一真正的百年大計,三門縣在秋季舉辦青蟹文化節,岱山縣舉辦海洋文化節,嵊泗縣舉辦貽貝文化節,象山每年舉辦開漁節,寧海有開游節,海寧有觀潮節,舟山本島還有沙雕節、旅游文化節等等,都在把宣傳海洋、保護海洋當作一個長期的方向。海洋,無疑是人類的寶地,不光為人類提供日用的海鮮美食,提供新鮮的空氣和豐富的雨水,尤其是海底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東海和南海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令人驚嘆不已,有媒體還驚呼這一海域為“第二個海灣”——這豈不是人類的福地?人們開發大海,享用大海,切莫揮霍和浪費這些寶貴的資源。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