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6月1日12時,南海將進入又一輪為期兩個月的伏季休漁期。中國自1999年起對南海實施休漁期制度,監測調查表明,連續7年的伏季休漁,促進了漁業資源的恢復,魚類種群結構有了明顯改善,一些多年絕跡的品種也重新“現身”。
北部灣是桂、粵、瓊3省(區)漁民的傳統作業漁場。2005年,廣西水產畜牧局組織40艘拖網、燈光圍網和刺網漁船,休漁前后在覆蓋北部灣的各海區進行探捕。日前公布的一份休漁效果評價報告顯示,休漁后漁船產量明顯提高,休漁期的6月份平均網產只有500公斤,休漁后9月份超過700公斤,增加40%以上。休漁后經濟魚類的體重也顯著增加。
專家估計,北部灣魚類資源年產量約140萬噸,可持續漁獲量每年70萬噸。監測結果顯示,除了上述3種主要經濟魚類產量保持較高水平外,經濟價值較高的二長棘鯛、帶魚、馬鮫、魷魚、墨魚休漁后捕獲的數量也較大,表明每年兩個月的休漁對促進資源恢復的作用明顯。尤其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幾近絕跡的品種重現蹤影。在2005年進行的探捕中,無影無蹤多年的刺鯧、銀鯧每網捕到80—100公斤。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伏季休漁對魚類種群個體數量的補充不明顯,原因是休漁期前的5月份,正是北部灣魚類幼魚期,強度極大的捕撈使大量經濟價值不大的幼魚變成網中物,影響了種群的個體數量增加。
有關人士認為,從更好地促進資源恢復角度,需要在尋求魚類種群個體數量增加與提高個體質量之間“均衡考慮”,將休漁期適當提前。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