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莆田涵江曾是興化千年古鎮,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涵江區哆頭灘涂土質肥沃、綿軟無沙,產于哆頭灘涂上的哆頭蟶的品質優于其它地方,是涵江海產品中傳統的名優特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然而,近幾年來灘涂惡化以及無節制的過度捕撈使哆頭蟶產量銳減——哆頭蟶遭遇生存危機。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日前記者前往涵江,進行實地調查采訪。
【現狀】哆頭蟶產量萎縮
“30多年前,這里的灘涂是個寶地。”哆頭村村民吳勝回憶說,“那時,每當退潮時,自己會跟爺爺到灘涂上撿蟶,經常是一鏟挖下去就能撿到一堆的哆頭蟶、章魚、螃蟹等海產品,現在挖幾十次鏟子,還難以見到一只章魚和螃蟹。近幾年由于海域污染,電、毒、炸等人為濫捕撈,海里的水產品越來越少,哆頭蟶的產量也日漸萎縮。”
在哆頭村,記者看到海灣的灘涂上,四處是村民圍起的養殖基地,當地不少村民告訴記者,歷史上,哆頭村是哆頭蟶的傳統生產地,現在真正天然的哆頭蟶越來越少,市場上賣的所謂“哆頭蟶”,大多是人工養殖的。
“不僅天然的哆頭蟶少了,近幾年養殖的哆頭蟶也容易死。”哆頭村養殖戶鄭大伯回憶說,“以前養蟶種多少收多少;現在種下去的蟶苗,按照經驗是可以養大的,可經常無緣無故死掉。以前種下去的蟶苗一年就可以長到6厘米,可現在二三年還長不到6厘米。”
蟶苗“身價”大跌
記者從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哆頭蟶是莆田海產品中傳統名優特產,主產于涵江。目前“自然狀態下生長”的哆頭蟶相當少,哆頭蟶主要是人工養殖,目前僅三江口鎮就有近2萬畝灘涂主要養殖哆頭蟶。
據介紹,哆頭蟶早些年的銷量除近銷本省,遠銷浙江、廣東等省市外,還暢銷海外,但是近幾年哆頭蟶產量逐漸減少,而且部分蟶苗品質下降,出現“長不大”的怪現象,致使蟶苗“身價”大跌。
【原因】污染致灘涂惡化
談到哆頭蟶產量的減少,莆田市涵江區漁業辦楊寶森主任直言,“海水污染是客觀存在的,莆田工業發達、人口密集,僅莆田高新科技園區就有100多家工廠,這些工廠均坐落在海邊,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污染到海域。早些年污水排到海里,還能靠海水的自然凈化,但如今海域本身都受污染了。”
除了海水污染外,無序養殖、不規范用藥導致部分養殖灘涂惡化,也直接造成蟶的產量減少。楊主任表示,漁民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他們靠海為生,近幾年村民采取電、毒、炸等方式捕魚,造成大量的蟶苗死亡。
同時,如今海上各種水產養殖基地增多了,養殖戶用劇毒農藥殺天敵,如當地不少跳跳魚養殖戶,用農藥殺跳跳魚的天敵———蟹類,蟹類是消滅了,但養殖戶排出的含有農藥成分的污水卻嚴重污染了灘涂。
撒藥捕撈 破壞生態
還有,當地不少村民會采用“撒藥捕撈”的方式,即在灘涂上撒上農藥,把灘涂底下的魚、蟹等水產逼上岸,然后進行捕撈。這也嚴重影響到灘涂的土質。這不僅影響到哆頭蟶的產量,也影響到哆頭蟶品質。
莆田市漁政管理處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幾年來,當地蟶農對灘涂進行無序墾翻,甚至急功近利地用農藥等進行毒魚,這一帶灘涂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蟶農們終于自食苦果。
【行動】部門整治村民自律還灘涂良好環境
“蟶業是哆頭1萬多蟶農的‘飯碗’,‘亡羊’之后得‘補牢’。”楊主任表示,早在2003年,涵江區積極爭取蟶等海產品種質資源保護與健康養殖的省級項目,在集美大學水產專家指導下,對養殖灘涂進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整治行動,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優良品種;并編發《養殖簡報》進行技術指導,引導養殖戶科學用藥。同時加大灘涂“毒魚”等違法行為打擊力度。
為了幫助蟶農們規范生產行為,莆田政府已下發有關通知,禁止一切破壞灘涂生產和灘涂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
據了解,從事灘涂生產的行政村,還紛紛制定村規民約,倡導廣大蟶農自覺行動起來,還灘涂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產無公害的“綠色”蟶苗。去年8月份,各個村還派專人在各個下海口布點加強監督,對違規用藥者按村規民約進行處理。在各方的努力下,哆頭蟶苗已有所“起死回生”。目前哆頭海區蟶苗總產量可超500噸,目前,哆頭已建立400公頃育苗基地。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