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8/28訊 高位池養蝦業是三亞水產養殖的支柱產業,在全省也一度居于領先地位。然而,從去年開始,三亞大部分養蝦業主連續出現虧損,養蝦業效益呈現滑坡趨勢。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在三亞海棠灣鎮養蝦的胡大癸還清楚地記得,他在1996年剛涉足養蝦業時,當時的價格每公斤高達140元—160元。而現在塘邊銷售的蝦價已跌到每公斤24元。
業內人士及對蝦養殖專業戶普遍認為三亞蝦價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近年來國內對蝦養殖面積大增,產量瘋長。特別是廣東、廣西近年來采用塑料大棚保溫方法,使冬季對蝦存池量增加,海南對蝦難以定價銷售;其二是國際出口渠道受阻。中國加入WTO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手段已從過去的關稅壁壘轉為技術壁壘,對蝦出口受阻。其三,海南水產品精深加工不發達,而三亞遠離水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內陸沿海城市,物流成本較高。
病害頻發加大風險
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長林吉星近期經常下鄉到各對蝦養殖戶處了解情況。病害頻發、藥價居高不下是他常聽到的抱怨。三亞海洋與漁業局統計,2002年三亞對蝦養殖過程中,約有70%的蝦池程度不同地受病害侵襲。病害種類主要為:白斑病毒病、桃拉病毒病,黃鰓病,黑鰓病,白濁病。其中以白斑病毒病、桃拉病為害最大,目前尚無特效藥可治愈。
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養殖場地老化,養殖環境污染,養殖技術不高,水質管理失控,濫用藥物,過度投餌,種苗質量差等。
種苗質量下降
1999年、2000年,南美白對蝦大面積推廣后,種苗的需求量急劇增大,種苗價格居高不下。
在高回報率的驅使下,個別商人從境外走私子二代成蝦做親蝦繁殖蝦苗。國內一些蝦苗場也紛紛效尤,以國內養的成蝦做親蝦,導致國內蝦苗良莠不齊。三亞有關技術人員說,現在三亞的對蝦種苗從子一代至子六代均有。一般地說,子二代以后的蝦苗生長速度緩慢,免疫力下降,病害增多。
劣質飼料加大生產成本
崖城鎮水南村的裴史光說,現在飼料的投入越來越多,以前平均每投放1.4公斤飼料可養蝦1公斤,而現在平均每投放1.9公斤飼料才產1公斤蝦。
據了解,飼料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因為一些不具備資質的企業也加入到飼料生產行列,許多冒牌劣質飼料充斥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