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5日在湛江召開的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工作會議傳來消息:近年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部門采取人工魚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建設海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增殖和優化海洋漁業資源。
據海洋與漁業部門對近岸海域漁業資源的動態監測,目前廣東海洋雙拖作業的平均漁獲率為每小時228.79公斤,比往年明顯提高。
建設人工魚礁是保護海洋資源生態環境的系統工程。目前,廣東省已完成惠州大辣甲南、深圳楊梅坑及珠海東奧3個人工魚礁區建設,還有18個礁區正在建設中,總計投放報廢漁船38艘,投放混凝土礁體11619個,空方體積達395122立方米。人工魚礁投放后,魚卵、仔稚魚數量明顯增加,礁區內已初步形成新型的生態環境。潛水觀察時發現,礁體周圍聚集了23種主要經濟魚類,此外,還發現多種軟珊瑚、海膽、海參和大量翡翠貽貝等,顯示出明顯的集魚效果。
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是廣東優化海洋漁業資源,拯救珍稀瀕危生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又一舉措。2005年,全省共放流淡水魚苗6942.4萬尾、海洋對蝦5036萬尾、海水魚苗708.2萬尾、中國鱟2415只。湛江市在雷州市烏石鎮沿岸實施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投入資金110萬元,其中農業部轉產轉業專項資金100萬元,放流水產苗種1154多萬尾。種苗放流后,海區的海洋牧場作用使放流種苗自然生長,改良了海洋生態環境。
廣東省把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建設海洋自然保護區。2005年廣東省新建海洋自然保護區7個,已建成海洋自然保護區43個,保護管理總面積57.2萬公頃。湛江市還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保護區辦理海域使用權證程序,實施保護區示范點建設計劃。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