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4/1/9訊 家住浙江玉環縣坎門辦事處應東社區人的何金妹,在當地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她是全省少數幾個由省海洋與漁業局命名的水產品“優秀營銷大戶”。今年1月~10月,她的蝦米加工營銷產值已達到1500萬元。
今年43歲的何金妹從小在漁區長大,1979年與當地青年王光土成家后,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一條利用當地豐富的水產資源致富的路子。
1991年,她發現把漁船上收購的鮮蝦曬制成蝦米在市場上銷售后能賺錢,她決定試試看。這一試,沒想到每次加工的蝦米,或多或少都能賺錢,而且經加工后的蝦米還可以貯藏一段時間,比起鮮貨來不容易壞。她初次嘗到了水產品加工的甜頭,她決定將這檔生意做下去。于是,她每天到碼頭進貨,把經過剝殼、曬干后的蝦米挑到菜市場銷售。如此往復,兩年下來,何金妹終于積累下了一些資金。
日子久了,何金妹在生意場上認識了一位福建石獅的販運商,對方提出要與她建立長期的營銷關系。何金妹與丈夫王光土一起到了石獅去現場考察后,果斷與該客戶建立了長期運銷關系。從此,她開始大批量地加工蝦米,并將蝦米包裝后整車整車地發往石獅。遇到對方要貨急,自己加工的貨供不上來,她就將當地其他加工戶的蝦米收購起來發給對方。第一年,足足做了400多萬元產值的生意。
1993年,在生意上滾熟了的何金妹與丈夫商量,認為石獅人做生意無非是將貨銷往臺灣、廣州一帶,我們為什么不自己去廣州闖闖市場呢?夫妻倆商量后,很快踏上了去廣州的路程。經過幾番洽談,他們在廣州一德路的一家批發市場里找到了客戶,并建立長期供貨關系。
市場是打開了,可是常常遇到刮風下雨天,沒有太陽曬不成蝦米,遇連綿陰雨天還常常曬臭了蝦米,影響質量,交不了貨。對此,夫妻倆倍感到頭痛。如何保證市場的需求呢?頭腦活絡的王光土提出了不妨用烘茶葉的機器烘蝦米。購回來一試,還真行。從此,她家就不再怕刮風下雨天交不了貨了,而且經機器烘干的蝦米質量也很好。由于她生產銷售的蝦米質量好,而且交貨及時,市場信譽越來越好,客戶紛至沓來。1995年6月,一位福建敖江的客戶帶著一位臺灣的客戶慕名來到坎門,并與她簽訂了蝦米販運合同。從此,她的蝦米營銷就越做越大,銷售產值也從原來的300多萬元,一下攀升到去年的1600多萬元,今年可望突破2000萬元。
市場擴大后,何金妹不再滿足小打小鬧了,從1995年以來,她先后投入76萬元,購置了兩艘60噸位的鋼質收購漁船,一艘10噸位的小鐵殼收購漁船,專門從事海上鮮蝦的收購、運輸,此后又投入40多萬元資金添置了數百平方米的廠房,購置了烘干機、過濾機等蝦米加工設備,使蝦米加工規模擴大、機械化程度提高。
何金妹加工營銷蝦米的生意做大后,不僅自己富了起來,也帶動了地方上的一些閑散勞力和婦女們就業,她的加工廠里雇用了20多名長期男民工,50多位臨時女工,專門從事收購、洗蝦、擔蝦、打仔、擇仔等工作,每年雇工工資總額達30多萬元。
何金妹靠搞蝦米營銷在當地出了名,從2000年開始,她先后被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單位命名為浙江省水產品“優秀營銷大戶”。
編輯:蘇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