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桂林市靈川縣西洲村,他們將養豬,沼氣,種草同養魚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效益高的庫區移民致富的新途徑。
藍田瑤族鄉西洲村的40戶農民全部是水庫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3畝,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多年來,面對豐富的水庫資源,移民只有望水興嘆。前幾年,一位退休老干部提出了“養豬-沼肥-種草-養魚”的生態發展構想。由靈川縣“青民山莊”業主王世民出資30萬,桂林市、靈川縣兩級政府扶持20萬,組成漁業合作社,共同開發生態養魚。村民種草養豬,合作社開工資,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讓移民成為了真正的“田野工人”。僅靠公司的勞務工資,兩個村民一個月的收入就抵得上以往一年的收入總和。
桂林市靈川縣藍田瑤族鄉西洲村村民:個個都很好,都很高興,分到哪個,哪個都去,對增收來講,每個農戶都增收很多。
與庫區以往靠單個種養項目來增收的路子完全不同,西洲村因地制宜,巧打水庫水位漲落的“時間差”,在冬春季節近半年的枯水期間,在水淹田種上一季優質黑麥草,把養豬產生的沼肥用管道引到草地施肥,再用黑麥草來養魚,這種“豬-沼-草-魚”四位一體的循環生態養殖模式,不但避免了水質污染,而且成本低,效益高。
桂林市靈川縣藍田瑤族鄉西洲村青民山莊業主王世民:豬,沼氣,草,魚它們都是分開的,現在我們用豬做帶頭把它們連起來了,這個沼液我們把它輸到草地上種草了,草又可以喂出優質的魚出來。
如今,“豬-沼-草-魚”生態種養模式已顯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豬場每年可出欄肉豬1000頭,沼肥全部作為肥料,去冬今春種上的300多畝黑麥草長勢良好。合作社1000平方米的網箱投放了9萬尾魚苗,大的已經有5斤多,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按照公司+農戶的分紅辦法,西洲村全村200多人今年年底人均年收入將超過1500元。
廣西草業開發中心研究員廖維和:這是我們廣西農村經濟發展一個很好的模式,它能夠使農民增收,而且,農民比較容易掌握,所以,對我們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我們生態環境的改善,有長遠的意義。
西洲生態種養模式給庫區的農民帶來一個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正如合作社大門口貼的這副對聯,多種經營開辟生財道,百行企業打通致富門,橫批是春滿人間。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