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文蛤營養豐富,肉味鮮美,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是我國灘涂養殖的傳統品種之一。
一、池塘選擇
1、位置。選擇位于中低潮區,風浪較小,底質為細沙質或泥沙質的池塘。海水鹽度為10—30,pH值為7.8—8.6。水源應不受工農業排污的影響,主要水質指標應不超過國家規定的漁業水質標準(GBll607-89)。
2、形狀。池塘形狀以長方形為佳,長寬比為4:1—6:1,進、排水口分別位于池塘兩端;池底應以0.2%的比降順向排水口,池水深1—1.5m。要保證池塘的堤壩不漏水,進、排水設備齊全可靠。
二、放養準備
1、清淤、整底。放養前應進行認真清池,舊池要清淤,將池內污水排凈,封閘曬池數月,然后,將淤泥用推土機推到堤壩上或池外。一般每年10—11月或2—3月進行。將灘面翻耕20-30cm,曝曬數日至數月,消毒后耙平,使底質松軟,利于文蛤下潛。
2、消毒。放養前對池塘進行全面消毒、殺菌,清除不利于文蛤生存的敵害生物、爭食生物及致病微生物。可采用不同藥物清池,如:生石灰用量為鮒90kg/畝、漂白粉為60mg/L等。
3、進水。清池之前應安裝濾水網,避免清池時仍有敵害生物進入池內。初次進水水深以20—30cm為宜,以后隨水色和水溫的變化逐漸添加。
4、繁殖餌料生物。一般在放苗前10d開始施用雞糞和化肥等。經過發酵的雞糞50kg/畝施于池邊水中,或施尿素2—2.5kg/畝。使用尿素等化肥應首先溶于水中,再全池潑灑。嚴禁直接撒到池中(化肥顆粒沉到池底可使底棲藻類大量繁殖,而文蛤無法攝食)。至投苗時,水深逐漸加至約50cm,透明度達20~30cm。
三、蛤苗選擇運輸
購進苗種要嚴把質量關。一要看文蛤苗的鮮度,外表色澤鮮艷,光亮清潔,規格均勻,反應靈敏,水管和斧足伸縮自如。二要看活力,用雙手大拇指的指甲扒苗種的雙殼,如果殼閉合較緊,難以扒開,證明苗種活力較好;如果輕輕用力就能扒開,說明苗種活力較差,可能干露時間太長,投放后死亡率較大,甚至全部死亡。包裝袋若有黏液積存,則可能是文蛤苗脫水體液溢出,用于養殖會有較高的死亡率。運輸可用汽車或船,袋裝每袋20kg。苗種從采集到送至目的地,整個運輸過程一般不要超過36h。在裝袋和裝卸車時要輕拿輕放,防止損傷。運輸途中要遮蓋好,避免風吹、日曬和雨淋。在夏季運輸過程中還要防止溫度過高,氣溫高時,可在運輸工具中放置冰袋,以降低溫度。冰要用塑料袋等密封好,防止化成水后澆到文蛤上,造成死亡。降溫運輸的苗種在投放前要在陰涼處放置數小時,使文蛤苗逐漸適應較高的溫度后再投放,可相應提高投放成活率。
四、蛤苗投放
一般在春季投放文蛤苗。春季投放殼長2.5cm(140~200粒/kg)的二齡文蛤苗,當年可養成達到出口標準;而投放殼長1cm的文蛤苗,需養殖2年上才能收獲上市。投苗應該盡量選擇陰天、黎明或黃昏。特別在氣候炎熱、苗種規格又小時尤為重要,投苗要均勻撒播,切忌成堆。在池水深約50cm時,將苗種裝船,均勻地撒在灘面上及壩坑上(不能投在環溝里),投放的密度為30~50粒/m2(以實際利用面積計算)。投苗后2~3d內大部分或全部苗種已潛居,可將原池水全部排掉,重換新水。
五、觀測工作
1、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1次。仔細觀察池塘的環境變化、安全狀況,并做好水溫、透明度、pH值、池水鹽度、溶解氧、氨氮、硫化氫的含量、文蛤的殼長和體重的記錄,作為調控水質的依據。
2、定期取樣測量。每隔半個月取樣一次,測量及觀察其生長情況。如發現密度過大或局部發現成堆的文蛤要及時疏散放養。只要環境適宜,文蛤一般很少遷移。
3、做好水溫水質監測工作。每天早晨(6:00)和中午(14:00)測量水溫并且觀察水色。日常以蓄水為主視水質換水,池內的pH值應控制在7~8之間,溶解氧要達到4mg/L以上,水色應以保持較理想的黃綠色為主,透明度控制在20~40cm。
4、防止灘面滸苔滋生。池塘養殖文蛤每隔半個月換水一次,換水時讓灘面干露1~2d,沖入場地的淤泥,要立即清理,以有效防止灘面滸苔滋生。特別是春、秋季,文蛤涂上極容易生長浮苔,應采用人工清除或藥物清殺。
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