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老李,你外出打工每月賺那千把塊的工錢,還不如像我這樣重操打魚老行當,一年少說也有三四萬元呢。”近幾年來,隨著桐廬縣漁政部門不斷科學投放魚苗、人工增殖,富春江上魚類資源開始呈現出恢復性增長,魚兒肥、蝦兒跳的場景讓大批昔日上岸的漁民重操舊業。
環境污染漁民上岸
“漁火點點,漁舟唱晚”這曾是古時文人墨客描繪富春江的美好詩句。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由于水質污染、非法采沙等種種原因,原本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的富春江桐廬段,魚類資源逐年下降。桐廬漁政局一項統計數字顯示,作為富春江的主要魚種,上世紀90年代初該江段鳊魚的年捕撈量只有2.5噸,而白花魚等一些以前深受當地市民青睞的魚類更是幾乎絕跡,不少漁民也因此不得不棄船上岸謀生。
投放魚苗人工增殖
要改變這一現狀,大批量投放魚苗,人工增殖勢在必行。據該縣漁政站站長趙剛介紹,桐廬從1994年開始,就在杭州市漁政部門的統一安排下,分兩季對富春江桐廬段魚類實行人工增殖,僅去年他們就投放各類魚苗300多萬尾,而今年僅一月份他們就已投入近10萬元資金,引進投放了各類魚苗50萬尾。“富春江桐廬段下游鵝卵石、沙石較多我們就投放適合生長的草魚、青魚,而富春江水庫里水草較多適合鰱魚生長,我們就集中投放花鰱和白鰱”,趙剛告訴記者,隨著魚苗不斷被投放到江中,富春江桐廬段的漁業資源也在不斷恢復,白花魚等一些以前快絕跡的魚類現在也都慢慢恢復了,市場上賣的白花魚大的都有兩三公斤了。
魚蝦肥美漁民歡歌
由于投放的魚苗數量多,且富春江中魚類生長速度非常快,現在富春江桐廬段不僅魚的數量、種類多了,而且魚的個頭也比以前大了,這也讓當地的漁民們樂得合不攏嘴。據介紹,現在當地大江捕撈產量已從1995年的218.2噸增長為去年的272.4噸,漁民們幾乎每次出船都不會空手而歸,而且現在他們捕到的鰱魚大的普遍都有三公斤左右,十五公斤左右重的青魚在江里也不少見。隨著捕魚量的不斷增長,該縣漁民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一位老漁民得意地告訴記者:“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賺5萬多塊。”看著漁民們一個個富了起來,現在當地一些農民甚至城市下崗失業人員也紛紛爭著要“下水”當漁民了,上級限定的200多本捕撈許可證短時間就被搶辦一空。漁政站站長趙剛笑著說:“再過些時候,‘聽江上漁舟唱晚’說不定又可以成為桐廬旅游的一個亮點呢。”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