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方漁網報道 昨日,山東省煙臺市漁業資源修復工程傳來捷報:全市采用投石造礁等方式建設人工魚礁1.6萬畝,投資5300萬元實施增殖放流,通過移植海帶、裙帶海藻等方式,建起8000畝“海底森林”。
在萊州灣、丁子灣、蓬萊近海和養馬島近海,我市投資5300萬元,先后放流對蝦苗1.8億尾、海蜇苗2.5億只、三疣梭子蟹2000萬只、牙鲆40萬尾,豐富了海洋漁業資源,為漁民增收1.5億元;在牟平、芝罘、開發區、蓬萊、長島海域,規劃出面積約4萬畝的生態增殖型人工魚礁產業帶,沉放報廢漁船200多艘,投放人工鑄體10萬立方米,建成總面積1.6萬畝的4處人工魚礁。
在改善海區生態條件的基礎上,移植海帶、裙帶等大型海藻,營造出“海底森林”8000畝,最終形成完善的海底生態鏈條。目前,在全市近海海域和沿海灘涂,集游釣休閑、觀光旅游、漁家樂為一體的休閑漁業基地已發展到15萬畝,年收入達2億多元。
據悉,明年我市將加快豆卵島、養馬島兩個省級人工漁礁建設,新增成礁面積5000畝,營造“海底森林”1萬畝,減輕海區富營養化,修復海域生態環境。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